王肅作偽與郭沫若受騙的背後
文化·風風雨雨的故事
作者:張軍
當學術被喬裝打扮並被用作某種利益工具時,它蒙住的是世人一時的眼睛,不可能是人們永久的心靈,真相必以本來麵目示人。王肅是何許人?他作了什麼偽?郭沫若是一代考古大家、學界泰鬥,他受過誰的騙?他又因何而受騙?確實,要把這些彎彎繞繞的事情說清楚,還真得需要一點耐心。
官場勢力何以讓王肅以假亂真
先說說王肅的人和事。王肅字子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經學家。那時候,經學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這兩種不同的經學派別因對五經——《詩經》 《尚書》 《周易》 《禮經》 《春秋》 的看法大相徑庭,而爭持不下。漢武帝時期,今文經學家董仲舒提出“推明孔子,抑黜百家”。具體來說,也就是今文經學因此被立為官學,成為官方統治經學,盛極一時,而古文經學則門前冷落,勢衰道微。
西漢末年,這一狀況漸有改變。原因就在於,首先是古文經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受令為國家整理圖書,一批古文經學因此被整理了出來,加之劉歆與西漢末年掌握實權的外戚王莽關係很好,古文經學由此被立為官學,地位大為提高;更重要的是,這時期,古文經學出了一個超絕千古的大學問家鄭玄。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此人年少時即喜愛經學,精通 《京氏易》 《公羊春秋》《三統曆》 《九章算術》 《禮記》 《左氏春秋》 《古文尚書》 等。如此博學,他當然頗為自負,因而二十歲左右時,他即認為山東一帶已無人能夠教他,於是就幹脆西入函穀關,師事馬融。馬融是當時的大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他為人曠達任性,不拘禮節。鄭玄在馬融門下共三年。鄭玄學成回去之後,一方麵授徒傳經,弟子自四方來者多至數千人;另一方麵則遍注群經,“所注 《周易》 《毛詩》 《儀禮》 《禮經》 《春秋》 《論語》 《孝經》 《尚書》 《中候》 《乾象曆》,又著 《天文七政論》 《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古文經學一時在山東一帶廣為傳播。
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治今文經學,學問極為廣博,凡天文曆象、草木蟲魚、禮樂製度、文教賦稅、酒膳飲食、農商醫卜等,無不了然於胸,且又能融會貫通,時人稱他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學界領袖,在流傳至今的 《十三經注疏》 中,直接取用鄭玄之箋注的就有四種,間接取用他所箋注的亦有兩三種,特別是他箋注的 《儀禮》 《禮記》《周禮》,更為曆代注解家所依重。
常言說,樹大招風。鄭玄的學術地位和成就,自然引起了王肅的不滿和忌恨,王肅常常在自己的著述中故意與鄭注唱反調,凡是鄭注不同於他人解說的地方,王肅多采他人之說,以駁難鄭玄。
不僅如此,王肅還依附政治力量來排擠鄭玄的學說。當時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昭和司馬炎勢焰熏天,漸有取代曹魏皇權之勢,而王肅的女兒又是司馬昭的小妾,王肅遂依靠司馬氏的力量,壓製鄭玄的學說,以便把自己抬到經學權威的位置。
更可惡的是,他為了徹底打敗鄭玄的學說,竟借“聖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偽造 《孔子家語》《孔叢子》 《聖證論》等,以為自己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他借孔子後代孔安國的名義,編造的 《古文尚書》,經東晉豫章內史梅賾之手上奏朝廷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認為是真的。直到清代康熙時,考據學家閻若璩用他的深厚而紮實的功力,以一篇 《尚書古文疏證》,才揭開了《古文尚書》 的真麵目。也就是說,王肅的偽書,騙了後人一千五百餘年!
郭沫若受騙是出於政治需要嗎
現在該說一說郭沫若上當的事了。
事情的起因是,197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其中新疆地區提供的兩件文物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一件是背麵為察合台文的詩箋,寫有白居易的 《賣炭翁》 詩,署“坎曼爾元和十五年抄”;一件是作於元和十年的三首詩,署“紇坎曼爾”。其一為 《憶學字》:“古來漢人為吾師,為人學字不倦疲。吾祖學字十餘載,吾父學字十二載,今吾學之十三載。李杜詩壇吾欣賞,訖今皆通習為之。”其二為 《教子》:“小子讀書不用心,不知書中有黃金。早知書中黃金貴,高招明燈念五更。”其三為 《訴豺狼》:“東家豺狼惡,食吾饢,飲吾血。五穀未離場,大布未下機,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卻雲開複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