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1 / 2)

明朝,我喜歡稱呼他的國號:大明,中國古代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明朝之前,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後,是滿族人建立的清朝。

明朝,也許沒有漢朝的威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也許沒有宋朝的璀璨:“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也許沒有唐朝的繁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但是,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

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複”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罕見的。

同樣是太祖開國,朱重八反元義無反顧;***哈赤給李成梁當小廝;同是中晚期,萬曆三大征,大敗日本;光緒甲午完敗;同是末代皇帝,崇禎自盡;溥儀給關東軍當傀儡;

崇禎如果去了南京,或許還有一戰之力,或許能像南宋一樣劃江而治,或許還能留下半壁江山。崇禎能去了?崇禎能去,崇禎去了嗎?崇禎沒去。寧可選擇在煤山上吊自殺,也不去南京苟延殘喘。

天子守國門,既然身為天子,自己沒能守住國門,那就讓自己做到下一句:君王死社稷!無數次的想到崇禎那句話:朕非亡國之君,爾等卻盡皆亡國之臣!一句話包含的東西太多,何等心境,何等無奈,崇禎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或許隻有在煤山上吊的崇禎皇帝知道。

為什麼不去南京,或許也隻有崇禎皇帝知道,李清照的詞寫的非常好,但是我最喜歡的卻是她的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坐在船上南渡的李清照,思考著這個問題,明明可以活命,為什麼項羽不肯到江東去?崇禎皇帝也能到江南去,為什麼他也不去,其實李清照已經回答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和任何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朝代。而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是清朝曆史上著名的明君。可是他們,也是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康熙簽下了尼布楚條約,丟失外興安嶺以北土地;雍正五年簽定恰克圖條約,俄國侵占中國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貝加爾湖即是北海,當年蘇武牧羊之地,現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淡水湖;乾隆五十五年,約10萬平方公裏的庫葉島,被俄帝暗中吞並;道光二十年,原為我屬邦哈薩克,被俄羅斯無理霸占.麵積約100萬平方公裏。道光二十年,同樣為我屬邦的布魯特,麵積約10萬平方公裏,被俄國吞並。到了晚清,就更不用說了,北京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一個國富民強的中國,變成了窮山辟野。

頗為諷刺的是,大清祖訓有雲:丟尺寸之土,減一分版圖,即非我愛新覺羅子孫。

如果去看明朝戰史,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麵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剌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

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沒錯,你多半知道朱元璋當初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勇武,多半也聽過後來成了永樂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麼英明,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

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

正氣明,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曆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無論是明朝的帝王還是百姓,都有著剛毅不屈的性格,無論是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還是“揚州十日”,當看到“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樣的言語,當看到“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這樣的記載,即使你對那一段曆史從未過問,你也不可能不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