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跋:有一種養生叫做適合(1 / 1)

食物是沒有錯誤的,它存在著就是合理的!養生的第一要務是生,必須活著才有養的必要,所以吃,是個大話題。在聖人的“飲食男女,食色性也”等觀念中,吃總在男女和性的前麵,所以民間有飽暖才可以思什麼別的。這本書洋洋灑灑的十餘萬言,告訴人們的是不能隨便吃,要吃得有道理,吃得有規矩,吃得不犯忌諱。但是在書的背後,我最想表達的是國醫千年的養生真諦——食物藥物本來沒有錯,看吃的人怎麼取舍和選擇了。吃適合人的體質、順應四時的食物,才是養生,反之則誤。遇到合適的體質或者病情的時候砒霜也可以救命(比如中醫古方治療哮喘的冷哮丸裏麵就有砒霜,我們經常用也沒有見出問題),遇到不適合的體質或疾病的時候人參也可以殺人(筆者親眼見一孕婦產子,家人恐其奶水不足,用紅參15克燉雞湯與之,幼兒食奶高燒而夭折)。飲食亦然,可以大膽地說忌口本身應該服從人的體質。

曾經見過一位老太太,一年四季喜歡吃冰,冰棍一吃就是10支,體檢也都正常,活到97歲無疾而終。筆者本人是回族,從小吃牛羊肉長大,20歲以前,經常長癤子,但是到了現在,怎麼吃羊肉、喝羊肉湯也不會上火,這大概就是特殊體質了,這樣的體質,對於大眾而言是未遵循普通規律的,也談不上有錯誤。

在我的心裏,適合和合適、適宜、符合等詞彙是同意詞。飲食養生其實很簡單,認識理解一個眾所周知的人名就行了——蔣介石,他還有個名字叫中正。中正是古代的官名,秦末陳勝自立為楚王時設置,掌糾察群臣的過失。簡單講,中正就是得當,不偏不倚的意思。而介石則是我家的田地和你家的田地之間的分界線,所以立介石,更是要不偏不倚,不往我家偏也不往你家偏,正合適才好。

回歸到我的主題,無論是常人,還是病人,還是渴望養生的人,在選擇食物、藥物或者運動等的時候一定要中庸、中正、不過分。看完這本書,在共性和個性上對食物的選擇大概有所認識了,隻要掌握大方向就好,本書可以當作“字典”來查閱,但是不要因噎廢食,怕這怕那,這樣反而不利於養生,至少活得不灑脫。掌握大方向就不犯大錯誤,比如明明知道人和汽車相碰是什麼結果,為了一時之勇去“以身試法”,就不是正常人所為。又比如人與自然宇宙相比是相當渺小的,所以偉人的“人定勝天”是個哲學上的概念,也不是養生家言。千萬不可以逆天道而行,打雷了就應該回避,“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身體是自己的,不可過分也不可不及才是正道,所以選擇食物、藥物以及養生的方法都應該遵循這個道理。正如我序言中提及的“理素如一”,其實普天下的理都是一樣的。人,主宰自己,適合自己的就是“理”。

寫完這本書應該像本山大叔一樣“感謝一切TV”,今天還在和責任編輯郭女士說笑,“成功男人背後有無數個女人”。如果讀者認可這本書,應該首先感謝“伯樂”——邀請我們寫作本書的策劃者:武漢大學出版社的郭園園和嚴紅女士。當然還有反複與我商討寫作的責任編輯郭靜。她們也和我們一起熬了無數個紅眼夜晚。總之,我深愛著我們的第一個兒子——《食物沒錯,吃會錯》。兒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打磨和鍛煉,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來關注他的成長並給他愛,當然不是溺愛。

中醫李傑

2009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