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2008年3月電影《雙食記》上映,因為我們是電影的中醫顧問,所以趙天宇導演在武漢宣傳本片的時候,湖北省藥膳食療研究會配合宣傳召開了《雙食記》和藥膳食療研討會。在觀看電影並參加研討會以後,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嚴紅和郭園園兩位資深編輯,很敏銳地提出來能不能寫一本關於藥膳食療和食物忌口的書。的確,當時書店裏中醫養生和藥膳食療的書可謂汗牛充棟,但是關於中醫傳統的“忌口”

的書少之又少。人們常問醫生:我這個病或者體質有什麼東西不能吃?

遇到這類問題,醫生通常的回答是:辛辣發物不可以吃。有一次一位認真的學者型病人故意來問我:“香菜,也就是學名也叫芫荽的,是不是發物?”回答:“是。”又問:“那麼,為什麼風寒感冒和小孩子的麻疹或痘疹透發不暢卻要用它呢?”由於當時病人很多,我沒有時間仔細回答這個問題,隻覺得能問出這樣難回答的問題,症結在中醫人沒有好好地用通俗的語言來推廣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

《雙食記》上映以後,我們的電話被朋友和媒體打爆了,如果說發物僅僅隻和疾病有關係,那麼維生素C和蝦一起吃了會死人,這個可是個大問題啊!關乎民生,就是大事。但是當時回答這個問題的都不是專業的醫生,也不是營養學家和藥膳食療的專家,更有甚者,有人從化學的途徑分析出,蝦和維生素同吃可以在體內合成砒霜。我一直以為這些論斷與電影和小說一樣“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老百姓是不會信的,笑一下就過了。不久前,我看到堂堂的CCTV12有個短片,說康有為的死一直是個謎,現在謎底大白了,原來是康有為某天吃了海鮮後喝了杯橙汁。這一下就還原成我一直以為大家不會關注的蝦和維生素同吃會毒死人的問題了。

看了這個電視,我和郝建新教授忍不住了,於是答應了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建議,並且和編輯商量本書的定位是:都知道的飲食和養生理念我們不寫,比如大酒大肉傷人,專門針對老百姓習以為常並誤以為很正確的觀念來寫,比如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的主人熱情地邀請你“趁熱吃”

對還是不對,以及電視上的全民缺鈣、牛奶可以養胃等這些日常觀念到底正確與否,當然也包括解析蝦和維生素同吃會毒死人的現象。

除了這些廣為人知且被深信不疑的錯誤概念,還有些更常見的,比如吃梨子以後喝涼水容易導致腹瀉,這樣的小知識點,我們也結合“食與食忌”分門別類細細說明。為了回答大家迫切想了解的:得病了什麼東西不可以吃,我們分別寫了“食與病忌”和“病與食忌快速自查”兩個章節。兩章的著眼點不一樣:一個是平時選擇食物的時候,要考慮疾病和食物有沒有衝突;一個是身體有病了,就應該知道哪些食物不適合吃。就像詞典裏的“漢譯英”和“英譯漢”一樣,方便讀者查找。還有,得病了要吃藥,那麼中藥、西藥琳琅滿目,和我們日常的食物有沒有衝突,是起正作用還是反作用等問題,也在“食與藥忌”這一章,通過分析講解讓讀者明白。

寫完了這些關於吃的細節和關鍵點,希望讀者能有所獲益,但是老百姓怎麼知道吃得健康還是不健康呢?一本書也不可能全部昭示啊。

所以我們比較了傳統的膳食保健及養生觀念和西方現代的膳食理念,希望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送人幾條魚,不如去教會人捕魚的方法。所以我們教會大家養生的理念,在吃的選擇和怎麼吃的問題上,自己就是自己的健康師和營養師了。一人明白,全家受益。

寫作這本書本身就是顛覆:其一,論說切入點的反其道而行之,如我們滿耳充斥的都是“應該”如何如何,而這本書講的是“不應該”

之處;其二,對現有許多似是而非流行觀點的撥正,如人們在“中醫養生”之名下被誤導形成的錯誤觀念和行為恐怕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這本書中選擇與日常生活關係最緊密的那些作了重點解說。要顛覆我們日常的錯誤觀念,難度真不小。雖然收集資料我們就用了一年,寫作加上與各位編輯反複討論、修改又是暑往冬來春複至。就我個人的撰著經驗來看,這樣的寫法也是對傳統中醫論文的一種顛覆,讓高深的中醫文化融入平常百姓家——做到盡量的通俗。因此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指正。

寫這樣的科普書,是第一次,幸而有我們“萬木草堂工作室”團隊的集體配合。工作室的徐三文、王緒前、胡凱三位專家學者,也參與並撰寫了本書部分章節,還有很多專家和同道提供了意見和建議,在此一並鳴謝。

寫完此文,東方際白,漫漫寒冬夜的陰霾,也被這一縷陽光散去,看到案台上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一句“理素如一”,更讓我百感交集,如一的理就是凡人的生命,無論養生也好,食療也罷。此刻,太陽徹底地升騰起來了,又是一年!

作者

二○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