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與其周圍的環境是統一的。人類生活於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並時刻影響著人體。隨著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津液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並且這種變化有著嚴格的季節性。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之常也,人亦應之。”時序的變化,影響著人體生物鍾的運轉。所以,食補也應該順四時而適寒暑,以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抵抗自然變化的不利因素,保證人體健康。四季食補,顧名思義就是按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合理安排飲食,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我國古代有四季五補的理論。中醫講究“陰陽”、“五行”,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但由於夏季較長,故古人在夏秋之間,劃出了長夏這一時節,從而就有了四季五補之說。

具體地說,木、火、土、金、水就是春、夏、長夏、秋、冬的季節,這樣形成了四季五補與五行和肝、心、脾、肺、腎五髒的關係。古人把這一理論作為人們膳食的指導原則。我國元代養生家忽思慧撰寫的《飲膳正要》一書中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不可一於溫也,禁溫飲食及熱衣服。夏氣熱,宜食菽(綠豆)以寒之,不可一於熱也,禁溫飲食,飽食,濕地濡衣服。秋氣燥,宜食麻(芝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寒衣服。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禁熱飲食,溫炙衣服。”忽思慧對於春、夏、秋、冬四季所宜食用的食物講得十分清楚,為四季食補理論奠定了基礎。

春季溫和,五髒屬肝,肝火旺盛,適宜升補,飲食不可偏廢一日,且應補以甘平涼潤之品,如豬肝、牛肉等,以護肝提神;夏日炎熱,五髒屬心脾,人體喜涼,應清補、淡補,宜食綠豆粥、銀花露等解暑益氣之品;秋天氣候涼爽,應五髒之肺,養生家提倡平補,宜食用兔肉、豆腐、蝦、參等;冬天,氣候寒冷,陽氣深藏,五髒屬腎,寒邪易傷腎陽,此時中老年人最宜滋補,宜食用羊肉、狗肉、鴨鵝肉等。此外,一年四季都應常食粥,粥品糯潤滋養,可使人氣血暢通,充滿活力。

我國食補食療已有數千年的曆史,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黃帝內經》中說:“人以水穀為本”,這裏的“水穀”就是飲食的總稱。家常菜作為我們的日常膳食,對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使人們在日常的飲食中得到補養,是人民大眾共同關心的話題。

現代營養學指出,人體為了維持生命和生長發育,需要攝入40多種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可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核酸等七大類。人們對這些營養素的需要量是不等的,應按一定的數量和比例攝取。除母乳外,沒有一種天然食物,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所以人們必須平衡膳食,廣泛攝取營養物質。

人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大致可分為四大類:穀類、肉類、瓜果類、蔬菜類。《素問·髒氣法時論》中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明確地提出了一個相當科學的配膳原則,即各類食物隻有調配得當,相互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對身體有益的作用。

“五穀為養”。古代的五穀指麥、黍、稷、穀、豆,而事實上,五穀可以泛指一切穀豆類食物。

“五畜為益”。《黃帝內經》中指出,五畜指雞、羊、牛、犬、豬。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提及的肉類食物就多達299種以上。當然,現在人們能夠食用的畜類食物就更多了。

“五果為助”。狹義地說,五果是指桃、李、棗、杏、栗。而廣義上,它還應該包括西瓜、甜瓜等瓜類。果又有水果和堅果之分。堅果是指外殼堅硬的果實,如蓮子、栗子、核桃等。

“五菜為充”。古人把五菜具體到葵、藿、薤、蔥、韭。其實,凡草木中可供食用者都屬蔬菜的範疇。蔬菜的品種繁多,一年四季中人們經常食用的就有數十甚至百餘種之多。

人們日常膳食中的穀、肉、果、蔬,猶如一個木桶的板塊,每一種食物,就好比木桶的一塊木板,這些木塊的長度必須相等,木桶的盛水量才是最理想的,若其中有一塊木板很短,那麼其他木板再長也難以增加整個木桶的盛水量,而盛水量就是我們的目的——健康長壽。所以食補不能厚此薄彼,隻有各種飲食相互配合,才能發揮組合的最大效應。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材。藥物可以治病,食物選擇得當同樣也可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我們隻有遵照四季食補的理論,合理安排日常飲食,才能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本書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特點,特別向讀者朋友們推薦了一些時令食譜,並收集了一些防病治病的食療方。希望朋友們能從中受益,這也正是我們編寫此書的初衷。

祝願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每年四季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