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樣的山水 不一樣的意境(1 / 1)

一樣的山水 不一樣的意境

藝術長廊

作者:王海蘊

都市生活久了,心底裏那份對自然山水的向往也愈加迫切。很想給自己放個假,縱情於山水,讓自己的心靈“零距離”接受大自然的浸潤。然而,世事繁多,要想成行也非易事。山水夢,在一日日的延遲中,也變得愈加虛無縹緲。

心存遺憾之際,因緣際會,有幸觀賞到謝遠新先生的山水畫作。輕輕打開一幅幅丹青墨韻,秀美的山、靈動的水、皎潔的明月和蔥鬱的樹……一下子便躍入人的眼裏、心裏,頓覺寄身其間,隻一眼便再難放下。

詩意山水

古往今來,一代代大師留下了無數佳作,也參透了山水畫的三種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隻是山,水隻是水。

鄭板橋曾形象地用寫竹的過程來揭示這個道理。在清爽的秋天,畫家晨起看竹,隻見“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此時,竹還是自然界的竹。在觀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因為移入了畫家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此時的竹子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

如何才能讓“眼中之竹”成為“胸中之竹”?謝先生遍訪名川、筆耕不輟、苦心研磨,從臨摹古人到手隨心運,他付出了日複一日的辛苦,他的山水畫作也得到了一次次的升華和自我超越。細心賞析謝先生的山水畫,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一種古樸的文化內涵和心靈深處的感受。

畫作《赤壁賦》中,謝先生以他對一代名作《赤壁賦》的理解和感受,並注入自己的情感,用畫筆還原出蘇軾眼裏、心裏的秀美山川。

《舍南舍北皆春水》則以清新雅致的風格,虛實相結的手法,淡雅秀潤的設色,恰到好處的留白,描繪出一幅超凡脫俗的大自然畫卷。

雖然是當代畫師,但謝先生認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繪畫史,了解古代文學和繪畫創作的整體過程以及發展規律,才能增添中國山水畫深厚的審美內涵。“寓古於今,古今交融。”唯有這樣,才能延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創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有跨越古人的山水新作。

謝先生創作的山水作品很多,一山一水、一樹一石,無不抒發著他內心深處的情懷。如他筆下的樹,多是茂密蔥鬱,這其實也源於他自幼生活在南方,家鄉的一草一木早已刻印心底深處。正如他在《竹乃虛心是吾師》的文章中所言:“生長在竹鄉的我,無疑對竹鄉的竹子有著深厚的情意,時常觸摸著,身臨其境的大自然,隨處可見到竹,夢裏都想著那清風搖曳的竹。”

畫如其人。看一位畫家的作品,便能大致了解的他的素養情操。無論是大景小景、江湖河海,謝先生的山水畫似乎都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麵”的韻味,一如謝先生的含蓄內斂的品質。盡管畫作無數,但謝先生依然每天堅持練習、讀書,幾無間斷。

神韻寫意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主張神似,注重用墨,強調作者的個性發揮,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

小鳥、魚兒、雞、鸕鶿、野鶴、熊貓、蓮花、秋菊、蘭竹、芙蓉……謝先生均可讓它們入畫,並能以極其精簡的筆墨線條表現出完美的意境。雖然隻是寥寥數筆,卻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觀謝先生的寫意畫,實為一種享受。《德禽圖》中,三隻美麗的雞或低頭、或凝視遠方,神態各異,傳遞著一種濃濃的溫情與祥和之意。

《魚樂圖》筆墨精煉,卻神韻天成。頑皮的魚兒、靜待綻放的菡萏(未開的荷花,即花苞),動靜對比中怡然之趣躍然紙上。

《事事如意》的主角則換成了一對可愛的小鳥。頭頂綠色的芭葉,它們雙棲雙立,彼此溫柔地凝視著,目光中似乎透著無盡的愛,在紅紅的柿子的映襯下,更顯溫馨與滿足。

《芙蓉國裏競朝暉》,春水融融,波光瀲灩,芙蓉初綻,春水含香;更有水禽嬉戲,悠然怡然,展現出一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意蘊,充滿春和景明的詩意美景。

謝先生的老師是著名花鳥畫家、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陽先生。霍春陽先生有著極為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嫻熟的筆墨技巧,花鳥畫所涉題材十分廣泛,他畫的牡丹高貴典雅,海棠獨占秋芳,芙蓉儀態大方,天竹輕圓紅潤,玉簪精致玲瓏,荷花以稀為貴。

受教於霍春陽先生,由此也不難理解謝先生為何能以最精簡的筆墨繪出深遠的意境。

熟悉謝先生的人認為,謝先生畫作的完美,離不開其在書法藝術方麵的造詣。他20多年潛心臨帖,書法題字表現出雄健奔放的意態。他的字行雲流水,俊朗飄逸,流轉暢適,收放自如,充滿英銳之氣。

這樣深厚的書法功底,不僅體現在謝先生畫作的筆墨線條中。觀謝先生的每一幅畫作,都可見到他的題款。美妙的畫作、俊美的題字,是畫成就了他的字,還是字成就了他的畫,在觀賞者看來,二者已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