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方主戰場的世界擔當(1 / 3)

東方主戰場的世界擔當

國際觀察

作者:嶽思平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反對德、意、日三個軸心國及其附屬國法西斯侵略而進行的正義戰爭。全世界有84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先後參與或卷入這場大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不但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爭取人民解放的曆史使命,而且為拯救人類文明、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的抗戰率先舉起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旗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先鋒作用

日、德、意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東、西方分別醞釀、通過發動一係列局部戰爭而逐步演變成為全麵戰爭的。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逐步形成了以本國為生命線和以中國、朝鮮等國為利益線,即“二線論”為主體的大陸政策。1927年,日本東方會議和會後炮製的田中奏折稱:“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從而清楚地表明了先占滿蒙,再占中國,進而征服亞洲,最終稱霸世界的戰略構想,使其大陸政策得以發展和具體化。據此,日本率先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悍然侵略中國東北,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隨後,德、意兩國又在西方形成戰爭策源地。

曆史把偉大的中華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前列。1931年,“九一八”的炮聲向世界宣告,日本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中國共產黨號召、影響和參與組織的50萬東北義勇軍,與其創建的盤石、延吉、巴彥等反日遊擊隊,即東北抗日聯軍的開端,開啟了中國反對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戰,率先舉起了反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旗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榜樣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中國反對日本法西斯最早,對於動員、影響和推動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無疑起到先鋒和帶頭作用。

中國的抗戰開辟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製約了日本“北進”蘇聯和遲滯了“南進”英美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步伐

1936年6月,日本通過的《帝國國防方針》及《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決定了“南北並進”,中間突破、先打中國的戰略方針。所謂北進,是以前蘇聯為主要對手,向其遠東地區擴張;南進則是以美、英等國為主要對象,以南洋地區為重點進攻方向。不管是針對前蘇聯的北進,還是針對英美的南進,都是以征服中國為首要戰略目標,以解除其後顧之憂和獲得持續擴大戰爭的資源與作戰基地。

1937年,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從而產生了相互配合與依存的正麵和敵後兩大戰場。在戰略防禦階段,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戰場發揮了戰略支隊的作用,配合主戰場正麵戰場的國民黨軍隊,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僅在這一階段,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餘萬,戰線長達1800餘公裏,戰區麵積約為160萬平方公裏,中國直接或間接卷入戰爭的人口達4億多。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進行的敵後遊擊戰成為主要作戰形式,敵後戰場日漸上升為改變敵強我弱力量對比關鍵的主戰場,與正麵戰場的國民黨軍隊,構成了兩麵夾擊日軍的有利戰略格局,從而獨立抗擊法西斯,持續至1941年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先後爆發。

事實表明,中國開辟的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打破了日軍北進前蘇聯的企圖,使前蘇聯避免了兩麵作戰;並遲滯了日本帝國主義以英美為主要對手的南進太平洋戰爭的步伐。斯大林曾指出:“隻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麵作戰。”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說過,如果“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十五個師團,也許二十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後,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

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後方基地和軍事情報基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很快席卷了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由於盟軍在這一地區接連失利,喪失了太平洋沿岸一係列戰略要點,從而使緬甸成為盟軍與日軍必爭的戰略要地。日軍若是占領緬甸,便可西進印度,直下中東,與德軍會師;並可控製印度洋,取得製海權,以有效地支援太平洋上的海戰及從海上對印度和中東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