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銀海裏曾有個她
專欄
作者:獨孤島主
1914年出生的伍錦霞,曾經是一個謎,現在依然還是一個謎。
在將近30年的電影生涯中,伍錦霞始終留給世人一個神秘的背影——這位在老照片上英姿颯爽、永遠短發白西裝的伍小姐,曾是唯一在好萊塢拍攝過香港電影的華裔女導演,又在紐約經營過“寶寶”中餐館,身處中西夾縫,曆經戰亂時代,長期被電影史忽略,差點就完全被湮沒在曆史的屏障中。
然而女導演魏時煜,卻因為自己讀書時對伍錦霞的興趣,收集了大量一手圖文資料,拍攝出紀錄片《金門銀光夢》,逐格複原這位遊走於美、港之間的電影人,伍錦霞的一生。片中,伍錦霞的妹妹伍錦屏,粵語英語混合,將她與家姐超過半個世紀的往事娓娓道來——這位藥劑師作為家中幺妹,成了曆史的見證人。
雖是紀錄片,卻更像是劇情片,也拚湊出一個意料之外的電影武林。關於伍錦霞的生平,不必贅述——女導演身份,好萊塢經曆,一生白衫白褲,與數位女性的迷離關係……獨立出來,皆成佳章。而看這部電影的觀眾最感興趣的,不止是伍錦霞的生平與成就,更是“《金門女》中的女嬰飾演者正是出生未久的李小龍”、“《紐約碎屍案》編劇原來不是楚原”、“伍錦霞通常都被稱為‘霞哥’”……諸如此類,來自四麵八方的邊角材料。它們共同豐滿了伍錦霞作為一個神秘存在者所缺乏的細節,昭示了一個個體背後,鮮活的眾生相。
從21歲在好萊塢闖蕩天下,擔任導演,到在日落大道拍攝粵語電影《心恨》(1935),全部采用女性角色的《女人世界》(1939),及至晚年與胡鵬合作的《紐約唐人街碎屍案》(1961),伍錦霞的作品不多,但時間跨度很大,自我挑戰意味明顯。
縱觀她的影片,集中反映的是流落美加的廣東移民生活,多次以在美粵劇藝人為背景,道盡亂世裏老倌舊友的離亂處境,是典型的跨文化運作導演。《金門銀光夢》將她的一生經曆,與當時好萊塢最具價值的華裔明星黃柳霜、華裔攝影師黃宗霑串成一線。事實上,伍錦霞身處的三四十年代美國,也正是因戰亂流離失所的一群中國藝人(包括相當多的粵劇老倌)在美國的活躍時地。而動用繈褓裏的李小龍出鏡《金門女》(1941)(因其與李小龍父親、同時也是粵劇演員的李海泉關係良好),亦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在美華人生活點滴。
伍錦霞一生被人稱為“霞哥”,與小菲菲、韋劍芳等女性的情感亦剪不斷理還亂。她也許是華語影史上最特立獨行的女性同性戀導演。《金門銀光夢》還原了她社交活動的一些浮光掠影——在夏威夷采訪時,本來在談小燕飛的受訪者脫口而出“伍錦霞”三字,這與影史及相關回憶中“伍錦霞”的神秘缺席形成鮮明對照。一個仿佛不曾存在過的人,被稀鬆平常地提起,曆史的書寫究竟與現實存在怎樣的裂縫?
晚年,伍錦霞在紐約經營中餐館,迎來送往的演藝界同僚數不勝數,而最後合夥拍《紐約唐人街碎屍案》的導演胡鵬(老版《黃飛鴻》係列的導演),最終對伍錦霞的貢獻隻字不提,其間故事,怕是再難有機會還原了。
但《金門銀光夢》還是看得讓人激動,在有限的資料底下,堅持不懈地采訪,盡最大可能還原,見出了導演魏時煜的“真粉”姿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放映會上,我有幸見到導演,她的眼神,與影片中、照片上“霞哥”的眼神一樣明亮、銳氣勃勃。而《金門銀光夢》本就不應該局限在女性主義的理論迷宮裏,它有它自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