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與讀
廣域
別再消費悲劇
(2015年第25期)
畢節四留守兒童自殺事件無疑是個悲劇,無論對於這個家庭本身,還是對於我們這個擁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的國家而言都是如此。但悲劇麵前,若橫加消費,並且還是以新聞媒體的身份、以“探究真相”之名,那就是悲上加悲。
事件發生後,某媒體迅速趕到了現場,然後不知是與當地村民因為方言等問題溝通不暢還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太深,拍攝了村子裏另外一處茅草屋的相片後,就稱“這是四個孩子生前居住的地方”。另一媒體在未全麵了解當事人的家境前,就采信一村民的說法,轉述稱:“1個月前,4個孩子因沒有生活費輟學在家,家裏唯一的食物是去年的玉米。平時,孩子們將玉米磨成玉米麵,不用篩子篩幹淨,就湊合吃了,‘因為太窮了’。”
這些判斷或暗示無非是想告訴眾人:孩子是窮死的;進一步推論,當地政府有克扣孩子補貼之嫌。然而,我經過現場走訪和觀察,必須要推翻上述觀點。更貼近真相的是:孩子們不是缺衣少食,而是無人關愛。前述幾家媒體同行的草率報道,一方麵把公眾的注意力誤導到遠離問題本質的方向;另一方麵煽動了無謂的“網絡民憤”。口水之下安有理性?此舉無論有意無意,都是對孩子死亡的一種消費。寫出來的新聞夠抓眼球了,點擊量躥升了,“民意洶湧”了,然後呢?若按這樣的報道去問責、去解決問題,隻能南轅北轍。
當然,畢節有關部門對此事件發生的態度,仍然是傳統思維,急於“滅火”,從其對媒體嚐試勸退、將孩子父母“保護”起來等做法可見一斑,但其並未對媒體關上現場和其他核心人物的大門;而且,人們對媒體的抗拒,難道和前述一些同行的不當做法沒有任何關係嗎?事實上,對那些報道惡評的,不僅是官員還有村民。尊重都是相互的,若要別人保障你追求真相的權利,先要展現出你的誠意。
(本刊記者 王 煜)
《犀利姐陳文茜》
(2015年第25期)
買了她好幾本書,文字洗練,思維敏捷。
@蘇影小語
有紮實學養、有獨立觀點、有實務經曆、有理想主義情懷、還有蓬鬆鬆的發型與幽默感,明明愛美且怕老,但老而彌堅曆久彌新,當然是有趣的女性。
@小熊鉛筆
陳文茜還是很有智慧的人。 @Ryulee
被李敖看好的媒體人陳文茜,好比魯迅看好蕭紅一樣。我很喜歡陳文茜的一句話:想要告訴年輕人,不要在乎你現在一無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窮苦,不要絕望。隻要努力,“希望”將在路上。
@躍檀溪
也隻有在台灣能暢所欲言,換個地,什麼都不是。
@沙灘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