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中小學文言文教學模式淺談(1 / 2)

摘 要: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以及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積極推進,中小學生的文言文水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文言文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為了更加有效的推進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思想上加強引導,全新認識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其次從小培養,長期規劃,循序漸進;三要借鑒我國古代好的教育模式,轉變教與學的辯證關係。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中小學;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以及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積極推進,中小學生的文言文水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文言文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然而如何進一步引起學生和社會各界對學生文言文教學的重視?如何更加有效的推進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這些已經成為一突出的問題。為此筆者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敬祈方家指正。

一、加強引導,全新認識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一種文學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得以發展和傳承的載體,它脫胎於口頭語言,又是今天口頭語言和白話文不斷吸取和繼續發展的根源。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必須使社會各界與廣大的中小學生認識到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性。尤其使中小學生充分認識到文言文學習,對於加深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以及加強他們的中國傳統道德的意識和規範個人的道德行為等方麵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現代的語言教育,一味地借鑒國外教育經驗而忽視中國文化的特質。在課程設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學習外語,卻把中國古典語言視如敝屣,隻是作為現代語文教學的附屬。過去屬於孩童啟蒙的“小學”教育,讀書必備的“經學”常識,變得比外語還要艱澀難懂,令人生畏。一個外語四級的中國大學生,能流利地講說和閱讀外文典籍,卻連淺顯的文言都閱讀不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過去對文言文教育的不夠重視。而且博大久遠的中國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靈魂,為了傳承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我們就有必要對我國古代經典的再發現和新認識。但如何引導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理解和感受古典文言文的文學藝術和美學價值?如何剖析包含在漢語文言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引導學生深入發掘和辯證的認識包含在儒家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以及長期以來,儒家文化在規範社會行為,維持社會的文明等方麵的巨大作用。這些都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必須持之以恒,堅持去做的工作。

二、從小培養,長期規劃,循序漸進

中小學的文言文學習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根據孩子語言學習的階段性特點,文言文的學習必須從小抓起。我國古代社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從教材的編排上,已從低到高形成係統。這其中啟蒙教育的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這些教材編的琅琅上口,而且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非常適合低齡兒童的啟蒙文化教育。而且在古代長期的教育中,是被實踐證明為啟蒙教育久傳不衰的好教材。所以應該在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廣泛普及大力提倡。而且應該作為小學生必修,教師真正應該精講的教材。與之相比,我們今天出版的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多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而且機械簡單,缺乏長期教育的係統性和連貫性;而小學高年級乃至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中儒家的一些經典如《詩經》、《論語》,以及大量藝術手法高超,意境深遠,語言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和小說被選入的十分有限。今天我們雖然不能提倡完全按古代社會的教育模式去學習,但可選取其中的重要的篇章讓學生係統學習。這樣由低到高,循序漸進,有計劃的讓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大量而係統的學習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