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什麼樣的領養家庭,也包括同性戀家庭,他們都以善良的心態對待領養的孩子,如同己出。他們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盡可能給孩子們提供較舒適的生活條件,讓他們接受較好的教育。迄今為止,尚未見到被領養中國孤兒受到家庭虐待的報道。工作中所接觸到的領養孤兒,個個健康成長,看不出他們不幸福,也看不出與別的孩子有什麼兩樣。
在美國工作期間,“Adoption”(領養)這個詞不時出現在簽證申請表中,頻率可謂相當高。他們或是到中國去向“收養中心”申請領養孩子,或是已領養孤兒的養父母要帶著孩子回中國去祭祖,或是去尋找失散了的親人(如本文開頭所見到的那幅畫麵)。近年來,美國領養中國孤兒的家庭日漸增多,僅2000年一年就達5000多人,占當年中國被領養兒童總數一半以上,迄今累積已達數萬人。這些被領養的孩子,年齡段跨度很大,有的如今已經上了大學,有的尚在幼兒階段。此外,那些領養中國小孩的家庭還專門成立了“華童領養協會”。
千裏迢迢從太平洋彼岸到中國來,經濟上、時間上要付出不小的代價,為的是像大海撈針一樣嚐試幫孩子找到失散的、尚不知道是否還在世、與領養者本人並無關係的親人,為的隻是幫助孩子圓一個尋根的夢。怎麼可能會主動帶著孩子去尋找他們的親生父母呢?美國人這種開明和大度,很多國家的人都做不到,甚至包括多數文化上同種同源的歐洲人。領養白種人或與本民族接近的孩子,歐洲人或許可以接受,但不大可能領養與自己膚色完全不同、明顯看得出不是自己所生的兒童。
美國人的這種大度,還源自一種文化觀念上的差異。與中國人“養兒防老”或“傳宗接代”不同,美國人養孩子更多的傾向於為社會,為孩子本人。當孩子長大成人,有了獨立生存能力之後,不再需要父母的照顧了,就會遠走高飛,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父母從此不再管他們,他們也不必贍養老人。這是美國人的習慣做法,人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了。美國社會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空巢老人,就是這個緣故。
被領養的兒童來到美國後,或因年齡太小,或因家境貧寒,本來中文基礎就不好,甚至完全不懂。他們來到美國後所接受的是美國教育,接觸的是英語文化,過的是美國人的生活。因此,就中文基礎而言,他們同這裏的ABC(即土生華人,America Born Chinese的縮寫)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同樣對中文望而生畏。事實上,他們是一群隻有華人外貌的美國人。按理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身處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忘卻中國語言,使他們成為完全的美國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不會有人對他們的領養人說三道四。然而,相當多的領養人並不是這樣想,而是積極為孩子們學習中文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學習母國語言文字,寧願花更多的錢為他們找中文學校,開很遠的車送他們去上中文課,對孩子學習中文的熱衷程度,甚至遠勝於一些旅美華人家長。在中國的世界影響不斷擴大,中文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表現出這些領養人的遠見卓識。也再一次體現了美國人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