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生意使東西方之間往來不斷。例如,如今全球廣泛使用的眉筆或眉刷最初起源於西亞、北非婦女化妝用的眉墨;最近,美寶蓮推出的眼線膠首先在日本上市,然後才投入美國本土市場;妮維雅助曬產品係列總是最先在巴西上市,然後再投放歐洲市場,原因是巴西地處南回歸線與赤道線之間,陽光充足,日照強烈;同樣的道理,日本資生堂首先將旗下低價格品牌姬芮(Za)的產品線投放中國、泰國和越南市場,去年9月才回歸日本本土市場銷售。
行動緩慢的高級香水
“香水品牌尚未真正吸引中國人和印度人的目光。”美國國際香料公司(IFF)營銷主管朱迪思·格洛斯坦言。這是一個文化問題,在中國,人們很少使用香水;在印度,恰恰相反,當地香氣撲鼻,已經沒有容納外來香水的餘地。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擋大品牌挺進亞洲的步伐。
意識到亞洲市場潛力的德國德之馨香水企業近5年來定期向亞洲派遣聞香師,目的是熟悉中國和印度的傳統。他們最近一次聞香之行是到雲南省和江西省,深入了解當地花田、竹林和茶葉廠。會不會有一些東西能夠啟發化妝品製造商的靈魂呢?也許吧。但他們最直接的目的依然是了解地方偏好,以使他們的產品符合各國的特點。德之馨企業領導人解釋說:“我們要知道消費者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如何購物,從事怎樣的工作。”
中國和印度並不是僅有的兩個癡迷於化妝品的國度,海灣國家裏迷戀香氛的客戶群也是大品牌瞄準的目標,那些國家的購買力遠遠高於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伊夫·聖羅蘭亞洲創意總監湯姆·福特是第一個將目光鎖定在烏德木(oud)上的人。那是一種高雅的精華,散發出迷人的、野性的、令人迷醉的芳香,它的價格也同它的香氣一樣,令人眩暈:每公斤價值3萬歐元,是香水業最昂貴的產品之一。很快,烏德木就產生了“滾雪球”效應:迪奧、阿瑪尼高級定製、卡迪亞紛紛研發自己的烏德木香水。蘭蔻也加入其中,在聖誕節推出了其限量版高端奢華香水。
如今,人們廣泛使用的油,無論是發油還是身體油,主要來自馬格裏布(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3國所在地區)。例如,阿根油是從摩洛哥一種常見的樹木上提取的。在印度,阿育吠陀油療一直是護理頭發的主要方法。在巴西,女人沐浴後通常會依次使用3種按摩油。創建於1969年的巴西化妝品公司納特拉(Natura)成功推出了一種以“百香果”為原料的沐浴油,百香果是巴西獨有的一種熱情果的特殊提取物。最近,這些傳統的護理油逐漸成為巴黎卡詩、植秀村美發藝術護發係列、達芬尼斯、雅歌德桑、歐萊雅等眾多知名美發企業係列青睞的目標。
浮出水麵的新地形
《美的世界》(Monde de la beauté)一書的作者、資深媒體記者馬克·唐蓋特認為:“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新國家,信息從未像今天這樣快速廣泛地傳播。而且,人們顯然比以前更愛旅行了,移民潮使國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倩碧為黑人女性設計的抗斑產品成功證明:我們無法再對肌膚類型進行清晰地劃分。曾經紅遍全球的高加索美女模型不僅變得隱約難辨,而且人們也很難再去定義何為‘高加索風格’。”東方、南方、中東、遠東紛紛開始進行自我分析和他人分析,並且相互取長補短,文化習俗的傳播也隨著美妝全球化而擴展開來。肌膚就像名牌服裝和別墅,也踏上了全球化的曆程。
[譯自法國《世界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