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被大V迷了眼(1 / 1)

莫被大V迷了眼

專欄

作者:朱德泉

大V迷人眼,看清自媒體真實生態是網絡輿情研判和應對的基礎,這一課,很多人得補。

今年6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新媒體藍皮書”披露,在自媒體領域,政務微博、媒體法人微博的數量、活躍度首次超過大V賬號,形成微博輿論場的主流力量。這種社交媒體輿論生態的初步改變,既得益於政府高度重視自媒體話語平台的建設,也與大V這個特殊群體屢屢曝出一係列負麵事件有關。與其說大V被汙名化,不如說他們正逐漸光環不再。

網絡大V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粉絲數量反映的是網民的認可度;大V擁有較多的社會話語權,也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引導輿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屢屢無故挑起事端,煽風點火,則大V遲早會變成大危。好大V為大多數人負責,有公益心,富建設性,啟民智、行大道、利天下,居正持中平和,不斷發散正能量;壞大V為小圈子、小利益張目,重私心、愚民智、引邪道、害國家,偏執暴戾誑語,時時引發負效應。

大V不等於大謠。許多人把打擊網絡謠言等同於打擊網絡大V,其實,法律隻以事實為依據,不以族群為目標。無論什麼人,違法就要受到嚴懲。“打擊網謠等於打擊大V”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種輿論一度網聲喧嘩、登報入刊,原因在於有些人一直把互聯網當成法外之地。立法機關法製建設一跟上,司法行管治理能力一提高,他們就不適應,受不了。

許多人抱怨微博的用戶活躍度在下降,最近國家出台微信十條,依法治理微信公共賬號又引起一些人的悲觀看法。其實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辯證看,這何嚐不是一個信用重建的機會。信用缺失的平台一定缺乏商業價值,隻有綜合治理才更有利於幫助自媒體提高商業價值。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技術男不斷改版解決的都是次要矛盾。打大謠實則有助於改善微博、微信、微視頻的輿論生態,對重塑“三微”的用戶信用是個難得機會。虛假泡沫破裂並非壞事,危中之機就在於騰籠換鳥、增強治理能力。

微博是個混合輿論場。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政務微博、大V、中V,構成“漩渦”型複式傳播的幾條主幹。信息經過多信源向各節點擴散。不少微友並不直接產生意見和看法,往往會受以上幾條主幹觀點的影響再進行轉發評論。國外學者將之喻為“葡萄藤”傳播。“主幹”環節若不自律,有意無意發布不實信息、偏頗觀點,則極端言論就會占據上風,從而引發網絡輿論動蕩,甚至危及社會穩定。這也是做大政務微博、媒體法人微博,整頓大V群體的內在邏輯。

一些大V偷換概念、堂而皇之拿肉麻當有趣、以“同情弱者”順應市場“言論自由”之名販賣歪理邪說,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網民的反感,甚至出現了普通網民、小V、中V的理性認知水平高於某些大V的可喜局麵。但是在現實中,仍有一些不接網氣的官員看不到這些變化,搞不清楚自媒體真實的輿論生態,以粉絲量論英雄,甚至把一些網絡營銷賬號也視為大V,奉若上賓。其實,千萬級、百萬級的大V賬號,很多粉絲都是僵屍粉,一條微博的轉發量少得可憐。這樣的大V等同於紙老虎,中看不中用。

有一些大V常常在一些熱點事件上勁爆雷人雷語,看似一本正經批評一個地方,實際上背後有一本生意經。在福喜過期肉事件上,一名自稱著名經濟學家的大V言論出格,引起網民憤慨,結果網民“扒皮”發現,此人發布微博的動因是有人出高價進行危機公關。

一些大V往往以這個家那個家、這個教授那個學者麵目出現,看似正義,背後其實都是生意。有一名死磕派律師一度每日一喊,其實背後是收了當事人的一大筆錢而已。

還有一些具有極端政治目的的大V,往往以公共知識分子自居,標榜自己是永遠的烏鴉、永遠的反對者,永遠不當當權者的報喜鳥。而這種觀點居然在現實中被一些官員所接受,認為這就是獨立知識分子的性格。一位中V學者對此評價說,知識分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現實,不僅是本地本國的現實,也包括世界的現實。他們以開闊的視野和對曆史負責的態度提供批判性意見,旨在解決存在的問題,而批判性並不是盲目的否定性,其中有肯定和建設性的見解,絕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否則就是潑皮牛二。其實一些潑皮牛二對本地本國是謾罵,對西方是跪舔,滑稽可悲。

大V迷人眼,看清自媒體真實生態是網絡輿情研判和應對的基礎,這一課,很多人得補。

(作者為大眾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