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護理、助產專業用)
一、課程任務
《護理心理學》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護理、助產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結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實際,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心理學基礎知識和醫護心理學初步知識兩大部分。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明確心理社會因素在人的健康中的重要意義,樹立心身統一觀念;熟悉和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了解病人心理,明確心理護理;學會識別異常精神活動的典型表現;掌握基本的心理評估、心理治療的方法;注意培養個人心理素質,並將學到的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有效提高臨床護理工作。
本大綱規定了該課程教學的基本範圍以及基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作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在每章的“教學要求”項中指出了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三級要求。
二、課程目標
1.了解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轉歸過程中的意義及對健康的影響。
2.掌握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
3.了解心理應激和心身疾病之間的關係,熟悉病人心理,樹立心身統一觀念。
4.明確自身心理素養的培養,在實踐中運用。
5.熟悉臨床心理評估,掌握基本的心理治療方法。
6.熟悉典型的異常心理表現。
7.初步具有運用心理衛生知識進行心理健康宣傳教育能力。
8.建立整體護理的觀念,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三
(一)本教學大綱主要供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護理、助產專業教學使用。本課程的總學時為4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4學時,實踐教學6學時。
(二)教學要求
1.本課程對理論部分教學要求分為掌握、熟悉、了解三個層次。“掌握”是指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熟練應用,能綜合分析和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熟悉”是指能夠領會概念、原理的基本含義,記憶主要的知識要點;“了解”是指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有一定的認識或有大致的印象。
2.本課程重點突出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實踐技能方麵分為掌握、學會、了解三個層次。“掌握”是指能獨立、正確、規範的完成常用技術操作;“學會”是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操作;“了解”是指知道某些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師在教學時應理論聯係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
2.教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闡明要點,分解難點,聯係臨床實際,使學生形成係統化的能力體係。
3.本課程重點強調對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測試。評價方法可采用理論測試和實踐操作考核相結合,必考與抽查相結合,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基本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麗華,心理與精神護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陸婓,心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3]吳漢榮,醫學心理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4]本書編委會,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5]郭念鋒,心理谘詢師,基礎部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易法建 彭劍 等,心理醫生,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