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文獻綜述
宏觀經濟
作者:尤萌萌
【摘要】自“經濟發展方式”一詞被提出後,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從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指標體係、成功模式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等角度歸納了一些學者的觀點,從而為後來者研究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 轉型 綜述
自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以後,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很多的研究。
對於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逄錦聚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2010)[1]中指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由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從低級經濟結構到高級,優化的經濟結構,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的轉變。賀立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含義與動力探析》(2011)[2]概括為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生態耦合方式、經濟分享方式這三個層次。鮑健強等人在《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2008)[3]則從發展模式出發,強調隨著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紀人類正麵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汙染為特征的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是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選擇。
從以上學者觀點看,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群量”的概念,包括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麵。因此有一些學者對測算經濟發展方式指標體係進行了初步構建,例如朱啟榮在《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變化影響的實證研究》(2011)[4]中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一個評價經濟發展方式水平的指標體係,計算了我國1990~2009年各年的經濟發展方式水平指數。並考察了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方式變化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方式變化具有負麵作用,而進口貿易對其具有正麵影響。沈露瑩在《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指標體係與階段評估》(2010)[5]中則為了研究上海的經濟發展方式水平,構建了一套既有指標和創新指標於一體的評價指標體係,並測算了上海2000~2008年間的發展水平;測算結果表明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暴露出不少薄弱環節,例如服務經濟明顯滯後、金融功能亟待加強、創新人才極度短缺、就業問題不容樂觀等。
但我們怎樣才能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許多學者也給出了一些好的建議。例如洪銀興在《為世界經濟大國後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2010)[6]中指出目前我國要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關鍵就在於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型。主要就是要經濟發展目標的轉型,即由追求GDP總量增長轉向人民收入增長;科技進步路徑的轉型,即由跟隨轉向引領,由引進創新轉為自主創新路徑轉型;參與經濟全球化戰略轉型;即由原來的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戰略轉型。陳菲瓊和王寅在《技術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研究——中韓工業部門的實證比較》(2011)[7]中用全要素增長率(TFP)來衡量經濟發展方式,突破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深入探討了技術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機理,結論顯示:合理的技術結構和良好的經濟發展方式可以互相促進。除了對我國的研究,也有些學者對別國成功轉型進行了研究,陳清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經驗與啟示》(2011)[8]中研究認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經驗在於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製、重視科技創新、注重人力資源作用以及發揮政府職能主導作用。曾錚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基於“中等收入陷阱”視角的分析》(2011)[9]則分析了韓國、日本、新加坡和台灣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經驗,得出四條基本啟示: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二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幹預相結合;三是經濟結構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方向;四是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