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江縣位於天府省東北方向,是個丘陵地區,四麵環山,風景秀美,但是經濟卻不發達。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縣,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縣城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樣子,坐落在丘陵地區中的一片平地上!縣城的邊上有條二十米寬的大河。
但是地處崇江縣的有些鄉鎮條件可就沒有那麼的好了!其中新風鄉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地區三縣交界,哪裏群山起伏,隻有一條四米寬通往崇江縣的主道是柏油路麵。至於村道就更別提了,連條機耕路都沒有,隻有盤旋彎曲的小路。
新風鄉位於群山的穀底,這裏有條小溪,平常可要看到清澈的溪水從小溪裏流過。小溪裏有許多的小魚不時在歡快的跳躍著,連它們都喜歡這裏的新鮮空氣。山上更是綠蔭蒼蒼!一片美好的景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土地改革剛剛實行包產到戶,家家戶戶更是覺得有了奔頭,一天到黑都在自己的包產地裏不停的勞動,期望能得到好的收獲。
但是天往往不從人願,蕭夢龍未來的家就是這樣,因為地處山頂,所以沒有水源,隻能靠老天來澆灌莊稼,不過這一兩年並不是風調雨順啊!
之所以叫蕭夢龍是因為他父親在母親懷孕後做了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條金龍來到了他家。本來是準備給他取名蕭金龍的,但是他爺爺說叫金龍有損福報,所以就取名為夢龍。
夢龍父親由於家境的不如意直到二十七歲才結婚,在農村那個年代結婚算是相當晚的了,所以對於未出世的這個孩子心中很是期待。
一九八零年的農曆五月,已經是盛夏的季節了,天氣有些悶熱!夢龍媽媽雖然懷胎十月但是還是個勤勞的人,主動負責起了家人的做飯工作。
在那個年代的農村偶爾會有電影隊下鄉免費放映。這也算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精神安慰吧!因為那個時候在新風鄉的農村還沒有人有黑白電視!
巧合的是蕭夢龍正好是在放映隊到他們村放映的時候臨世的,沒有醫療條件,在農村找了個接生婆,夢龍媽媽在經曆了短暫的難產後生下了蕭夢龍。
蕭夢龍剛臨世的時候,頭顯得比平常的小孩要大一些。在農村都有這樣的說法:“頭大心裏木!”意思是頭大的小孩不是很聰明的!
但是這並沒有影響父母對自己的愛護!由於家境不好所以在生下蕭夢龍後他爺爺就把家分了。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兩間土胚房,連板凳都隻有兩張。分到的糧食就更不用說了,隻有二十六斤,這二十六斤糧食一直要吃到地裏的莊家收了才能有新的食物。當然這是不夠的,夢龍父親厚著臉皮去好心的親戚家借了二十多斤,這樣才支撐到收莊家的季節!
當然這些事都是後來蕭夢龍懂事了聽自己父母訴說的了。
蕭夢龍從小就很特別八個月就能牙牙學語,十個月就能滿地走路,這樣他父母很是欣慰啊!原本擔心的“頭大心裏木”的石頭總算是落地了。
蕭夢龍大概在一歲多點就開始有了自己的記憶,包括生產隊開會分土地他都隱隱的記得!記得當時的生產隊隊長為了公平起見使用的方法是“撚溝”也就是俗稱的“抓鬮”。意思是把這次能分配的土地寫在紙上,然後揉成團,大家開始抓,運氣好的當然抓的土質就好了,運氣不好的也不能怪別人,也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