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國際金融課程翻轉教學法課堂應用
筆者認為,翻轉教學法正是契合信息化社會改革需求,能解決以上存在於高校課堂突出問題的新型教學模式,但同時,這也給習慣於講座式授課的教師帶來更高的要求,其效果極大取決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把握能力。針對這個研究的空白,筆者以國際金融課程為例,力圖構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包括課堂準備、課堂組織和議題設計在內的課堂應用模式。
3.1 教學準備
在翻轉教學模式中,盡管課堂依然存在,但課堂前的準備擺在了與課堂現場同等重要的位置,極大製約課堂的現場效果。首先,需要在課前整合優秀的師資來拍攝優質的授課視頻,來作為未來教學重要的知識傳遞方式;其次,需要在課前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預習,觀看視頻,在線交流及完成各章節針對性測試;最後,教師要根據課前測試結果來安排課堂互動環節的內容設計及討論重點,以在課堂上高效實現知識的內化。
下麵針對可以預見的困難提出解決建議。
1)信息技術的鴻溝在很多地方院校是製約教學效果的主要障礙。學校網絡課程中心應成為主要的授課視頻獲得途徑,高速網絡運行要取得學校的大力支持,優質的視頻製作可以與專業網絡製作公司合作。
2)教師授課視頻的拍攝、在線測試的開發等需要付出大量勞動,學生在課外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觀看視頻、完成測試,學校在課時上應予以靈活安排。
3)優秀師資的整合、網絡課程的優化需要各院係、高校間的聯合協作。
3.2 課堂組織
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其過程的好與壞直接決定知識深化的程度。對於習慣了傳統講座式授課的教師來說,如果專業前沿知識更新滯後,概念把握尚未達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的程度,這種新教學模式將極大考驗他們的現場組織能力、臨場反應速度。
1)劃分小組。根據興趣或者交流的便利,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幹小組,每組5~6人,選出組長,保證人人參與,杜絕搭便車的現象。
2)分配議題。根據興趣或者教學進度,定期由教師提前分配給各組研究的議題,作為下一階段課堂教學的討論主題。任務布置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準備時間。
3)小組分工。當議題涉及麵廣並可以劃分成若幹角度時,小組成員可以各負責一個子問題,最後進行整體探究;當問題涉及麵較小,不容易進行劃分時,小組成員可以各自對該問題進行獨立研究,最後再進行協作探究。
4)小組互動。根據收集的信息,各組員需要將自己的認識與其他組員進行交流,常見的互動策略有頭腦風暴、拚圖學習等。
5)課堂成果分享。經過組內探討,小組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課堂進行分享,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舉行PPT報告會、辯論會、演示操作等,成果展示中要注意體現小組分工情況。
6)導師點評。指導教師對學生互動過程中把握不準確的知識點進行評析,對每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3.3 互動議題設計
由於筆者所在的地方學院秉承國際化辦學宗旨,所主講的國際金融課程立足東南亞視角。根據多年授課經驗,筆者設計以下議題以供參考。時效性與開放性是設計問題的主要標準。
1)國際收支問題:以東南亞某個國家為例,對其近20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差額分析。
要求:思考如何判斷該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國際收支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