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管理策略研究(2 / 2)

課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課堂秩序可以維持課堂的穩定,降低教師的焦慮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所以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建立嚴格的學生課堂規範,在基本課堂規則的基礎上,新加一些針對性規範。比如:對於隨意設置計算機屬性參數、故意損壞係統文件、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計算機等行為,應該給予一定的製裁或者批評。切記信息技術課堂中的秩序並非要求學生一直安靜地聽教師授課,而是在講授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動手操作,這樣的課堂對教師的管理方式要求比較高,教師應該活躍課堂氛圍,但是杜絕課堂混亂,避免學生打著討論問題的幌子做其他無關學習、無關學科的事情。

合理的評價方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對於積極認真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口頭表揚,甚至物質獎勵,還可以利用累積評分製。介於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大都爭強好勝,分值較低的學生會自行進行比較並努力學習,達到學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3.3 了解學生特點,組織學生協作

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心理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麵都存在差異,所以信息技術教師也應該像班主任一樣了解自己的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用不一樣的要求,比如完成難度係數不同的習題;不同學習態度的學生采用不一樣的方法對待,比如對積極主動學習者以鼓勵為主,對消極被動學習者以督促為主,對厭學者以勸導為主等;不同性格的學生擾亂課堂後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比如私下談話或不點名批評等。

因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尤其是編程語言的學習過程中,由於一個標點符號的漏寫或錯寫就會導致程序運行錯誤,並且大家的錯誤原因各有不同,而信息技術教師一個人無法檢查太多學生的程序錯誤原因,所以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注意合理搭配小組成員),由小組內前兩名編寫程序成功者指導其他學習困難的學生編程。如此,既可以鍛煉學生間的協作能力、培養團體意識,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講解能力,不至於使其學成死知識。因每次的指導者不固定,人人都有可能,這又很好地利用此年齡段學生好強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自覺不再擾亂課堂管理。

3.4 合理運用廣播,適時限製網絡

信息技術課堂中有實時廣播係統,即教師在主控台控製學生的計算機。大多數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一味地廣播自己的課件或者自己的操作步驟,久而久之,學生會對這樣的操作方式甚感疲憊。所以教師可廣播個別學生的屏幕,注意應該選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學生,比如他的錯誤是大家經常犯的錯誤所在,又或者他的程序有新穎性、創造性,等等。

對於網絡,如果學生的計算機一直是不聯網狀態,那麼第一是對資源的浪費,第二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限製。而如果學生機一直處於聯網狀態,那麼在要求學生操作練習的時間裏,部分不自覺的學生就會開始打遊戲、聊QQ、看視頻等。

為了降低這種現象的發生,教師可以將課堂時間合理分配,比如分為三個時段:

在第一時段內,教師講授新課;

在第二時段內,教師給學生布置基本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完成該任務熟悉新授內容相關的基本操作,以消化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和技能;

在課堂的最後時段內,教師可設計與所授新課內容相關的拓展性任務,留較多時間供學生思考和探索,在獨立完成的過程中深化課堂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隻有學生完成基本任務並提交到主控計算機上之後,才由教師為他開啟網絡完成拓展任務,在完成拓展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上網搜材料(視頻、音頻、圖片……),遇到難題可請教同學、請教老師,也可上網搜索指導方法,如此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辨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4 結束語

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合理的信息技術課堂管理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充分認識課堂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合理應用技術服務課堂管理,不斷提高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控製、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同時,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特點,采取分層分步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麵而富有個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家訪.課堂管理理論研究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

2002(10):70-72.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