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迎接知識經濟新挑戰(1 / 3)

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迎接知識經濟新挑戰

理論研究

作者:聶炬 周柳根

摘要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以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為例,討論在知識經濟時代,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著力點和思路。

關鍵詞知識經濟;素質教育;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18-03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重視科技、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是時代的基本特征,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1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從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要求來看,人才應具備四方麵的素質,即: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1]。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業務素質是本領,身心素質是本錢,這四個方麵的素質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德育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內容,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奉獻給祖國和人民,也難以大有作為。高職生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和修養,成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公民。

文化素質在人才的諸素質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大學生知識麵要寬一點兒,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

業務素質主要包括知識更新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協調、協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社交與表達能力,適應和應變能力,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以及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

良好的身心素質應具有自信、豁達、樂觀、堅強、果斷、持之以恒的意誌品質和人格氣質,有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能經受各種挫折和壓力以適應社會。同時要有健康的體魄,能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適應艱苦環境,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2 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素質教育的思路

麵對未來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原來建立在計劃經濟體製基礎上的高職教育體製、管理體製、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育觀念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適應性,嚴重影響和製約了高職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麵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學校在全校樹立“全麵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觀念,堅持以教學改革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使人才培養質量逐步提高。

2.1 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改變傳統教育思想中不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教師觀、學生觀等,使教育思想真正從專才教育轉變為通才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變接受式教育為創新式教育,變知識再現型學生為知識發現型學生,變學生的適應型學習為創新型學習。學校近年來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大批合格的高級專門人才,廣泛受到社會及用人單位好評。

1)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學校在人才培養規格上根據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以社會為市場,提出培養具備“三觀”“四能”(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審美能力)、基礎紮實、專業麵寬、一專多能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2)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專才型”人才培養模式,糾正課程體係設置方麵存在的“過窄、過專、過深”的弊端,使過去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樹立融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思想。

①逐步完善學分製。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的過程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行彈性學習製度成為改革的大趨勢。學校實行“學年+學分製”,減少必修課,增加綜合知識類選修課,拓展專業口徑,向真正的學分製過渡;試行高職生導師製,加大學生的選課自由度,擴大選修課範圍,允許學生跨專業修讀課程;改革考試方法,實行重修製。

②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堅持因材施教,注意個性化教育;推行主輔修製,允許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學校鼓勵學生在本專業全部課程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輔修專業,成績合格發給輔修證書。

③優化課程結構。每個專業在課程結構設置上都形成寬基礎、多方向的專業課程結構,使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現出專業理論比較紮實、專業知識寬而新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指導原則,由教務處統一組織,每學期開出30多門供全校學生選修的各類素質教育課程,包括文、理、工及其交叉的綜合課程。除此之外,還要求每個專業、每學期必須開設供全校其他專業學生選修的素質教育類講座,全校每個學期開設此類講座近百場。

2.2 教學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以培養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為宗旨,把畢業生的質量以及他們在人才市場的競爭能力作為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構建適應21世紀的新的課程體係,推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