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水下管彙基盤PLET的分體再次安裝
PLET吸力樁腿加長3.5米改裝後,下部吸力樁從4米增長到7.5米,重量從28噸增加到43噸左右,PLET上部結構重約25噸,總重量達到68噸左右。用履帶吊整體安裝改裝後的PLET接近額定載荷,比較吃力;同時,由於PLET上部結構主體呈長方形,接近正方形,一端向上突出,連接了一個3連發球清管器,重心不在中心點,也正因為如此,第一次安裝的時候吊裝水平度調整非常困難,所以,現場改變安裝方案,決定將PLET上部結構和吸力樁分開吊裝。
PLET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拆分後,下部3隻吸力樁單獨吊裝,總高7.5米,每個吸力樁直徑3米,3個吸力樁圓心所成三角邊長分別為6米、5.8米、5.8米,呈等腰三角形,接近等邊三角形,重心基本不偏,重量達43噸,滿足履帶吊的安全載荷。此外,分體吊裝雖然增加了一次上部結構的吊裝,但有利於調整PLET吸力樁的水平度,利於安裝定位,且泵撬塊抽水管路的設置也更加方便,直接設置在吸力樁上部,不再對今後上部結構的操作有影響。
加長後的下部吸力樁吊至海底安裝位置時,由於重心不偏,放置平穩,經自重入泥2米多保持基本水平。然後使用泵撬塊抽水管路,緩緩抽出3隻吸力樁腿中的海水,使3隻吸力樁腿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插入海底泥麵,最終入泥7.3米,水平度X方向0.01度,Y方向-0.03度,符合安裝要求。
PLET下部吸力樁安裝到位後,回收下部吸力樁的泵撬塊和吊索具,然後再安裝上部結構。上部結構的安裝使用鋼絲導向的方式,先將PLET上部結構上對應的2個導向孔導入吸力樁上較高的2個導向柱,導入後,第3個導向孔自然與最矮的第3個導向柱對齊。上部結構安裝到位後,3個導向柱分別上好保險栓,PLET分體安裝完畢。
6 水下管彙基盤PLEM的安裝
PLEM的安裝和PLET的安裝相似。PLEM的安裝吸取了PLET安裝的經驗教訓,在陸地預製時直接加長了吸力樁腿的長度,從原設計的2.5米加長到5米。同時,為了避免整體吊裝偏心的問題,方便調節控製吸力樁吊裝時的水平度及便於設置泵撬塊的抽水管路,減少水下調平工作量,吊裝方式由原來設計的整體吊裝變更為分體吊裝,即先吊裝下部吸力樁結構,再吊裝上部管彙。
海上安裝下部吸力樁結構時,為避免泵橇塊臍帶纜被吸力樁壓住,在其上綁紮一些浮球;為避免USBL定位信標信號不好,同時安裝兩個USBL定位信標。
為避免吊裝水平上不平衡,實際測量鋼絲繩的長度後,通過卸扣調節鋼絲繩的長度,使下部吸力樁吊裝時重心與吊裝中點基本重合,都基本水平入水。為方便調節吸力樁的艏向,在1、3導向樁卸扣上分別連接牽引鋼絲繩,並通過船底拉至船舷另一側,通過絞車控製鬆緊,調節PLEM的方向。吸力樁安裝到位,調節艏向後,使用泵撬塊抽水管路,緩緩抽出3隻吸力樁腿中的海水,使3隻吸力樁腿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插入海底泥麵最終PLEM入泥4.5米,水平度X方向0.02度,Y方向-0.08度。
下部吸力樁安裝到位後,安裝上部管彙結構。上部管彙結構在下放入水前,通過增加犧牲陽極以及卸扣調節等方式對上部PLEM管彙事先調平,並通過電羅經、UBSL定位信標測量數據精確校準艏向。然後通過安裝PLET上結構同樣的鋼絲導向方式,使上部管彙結構對應的2個導向孔導入吸力樁上較高的2個導向柱,導入後,第3個導向孔自然與最矮的第3個導向柱對齊。上部結構安裝到位後,3個導向柱分別上好保險栓, PLEM分體安裝完畢,回收吊索具。2011年12月5日淩晨,崖城13-4氣田開發工程項目水下管彙PLEM順利安裝完成,原計劃需要3天時間的水下安裝工作僅用了12個小時就已完成。
采用吸力樁的形式安裝管彙基盤PLET和PLEM是國內首次嚐試。吸力樁式管彙基盤與傳統的板樁基盤相比較,構造更加科學;3條吸力樁的形式也使得管彙基盤安裝時可對水平度進行調節,不依賴於海底地貌;吸力樁的抓力也更加穩妥,管彙基盤更加堅固。
吸力樁式管彙基盤PLET和PLEM的成功安裝意義非凡,它標誌著我國已具備自行設計管彙基盤的安裝結構並在海上安裝的技術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