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張桌子,正是用上好的紫檀木製作的。桌子的表麵光滑如鏡,上麵沒有雕刻任何花紋,但四周卻雕有極其精致的紋刻,上麵是戲珠的雙龍,雖然上百年過去了,但龍的鱗片依然清晰可辨,一片一片錯落有致。桌麵正中心是一套茶具,四隻茶杯如眾星拱月般環繞著那把茶壺。茶具是唐朝時期刑窯的白瓷,雪花見我去,亦為我婆娑,雲飄無天河,風動月舒波,北白出邢州,環球多收獲。邢窯白瓷胎質堅實,胎質細潔純白,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作為護胎釉。這套白瓷茶具釉麵光滑,色澤雪白瑩潤,製作精致,均少帶紋飾,以突顯釉質之美,風格樸素淡雅。
除此之外,外間除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便再沒有其他東西了。再往裏走,便是臥室了,即裏間。
連通裏外兩間的是扇形的通道,上麵掛著長至地麵的珠簾,一串一串,形狀各異卻又排列有致。進出時掀動珠簾,它們相互碰撞,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其實這並不是一麵真正的牆,而是由固定的木格子構成的,黃花梨的格子,上麵刻滿了花鳥魚蟲等動植物,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屋子增添了些許的生氣。格子是鏤空的,高低不同,卻並不顯得淩亂,反而給人一種別致的感覺。格子內坐放著各種瓷器文物,有戰國時期的拳頭一般大小的青銅鼎,有秦漢的篆刀,有唐朝的花瓶,有五代的煙台,明清的字畫……許多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在這裏都可以找到。
藍兒掀起扇形珠簾,珠簾穿過她的發梢,在落下的那一刻,碰撞出響亮的聲音。那個大小和外間相仿的裏間,靠牆的是一張老式木床,掛著潔白的帳,細長的穗子從帳的兩邊垂在床邊。床上淡藍色的綢緞被子,繡著幾朵白色的山茶花,藍白的顏色,使得整個空間都和諧了許多。床旁是一個大大的楠木衣櫃,還有壁上處處的名家字畫。環繞一周,是扇形門的另一側,那裏有藍兒最心愛的古箏,古箏的麵板采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鬆,箏首、尾、四周側板是紅木製作的,琴弦采用的是上等的馬尾鬃,麵板與底板為質料疏鬆的桐木,所以振動性能良好;而框板則是由質地堅硬的花梨木製作而成,其上鑲嵌著彩石,並且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及凹凸起伏的花紋,比如祥雲、瑞鶴、蘭草等等,頗具幾分詩意。
與床相對的,便是一幅巨大的刺繡了,足足有兩米之長,上等的白色絲綢淩空架在架子上。這幅刺繡采用的是蘇繡的針法。蘇繡,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顧繡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繡,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繡,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驚歎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繡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繡莊許多幹脆掛起“顧繡“的字號,廣義的“顧繡”便由此而來。蘇繡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繡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裏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豔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顧繡名品《經緯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