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破譯強國人才密碼(1 / 2)

1789年,21歲的英國紡織工人斯萊特,喬裝改扮,逃過了英國當局的出境監察,輾轉來到美國。第二年,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和機械製造技能,複製出了英國的阿克萊特紡織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作母機,也是被英國人視為秘不外傳的富國之寶。美國由此打破了英國的技術壟斷,實現了紡織大國的崛起。

二戰期間,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組建“阿爾索斯”突擊隊發動“人才戰爭”,奪取德國氫彈、導彈、計算機領域的頂尖專家,確保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縱觀英、德、美、日等國的發展曆程,強國崛起無一不是由高端人才引領。時至今日,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背後仍伴隨著大規模的高端人才集中和轉移。

當前,國際人才爭奪戰日趨白熱化,高端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已成為引領第三次全球化格局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如何扭轉我國在人才競爭中的劣勢地位,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持,成為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

人才流動趨勢決定世界格局

在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看來,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貨物貿易的全球化流動,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第二階段是資本的全球化流動,目前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資本流動國;第三階段是由人才帶動形成的知識、技術、資本的全球化流動,人才集聚大國將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據領先地位。

“目前,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在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上展開激烈競爭。”上海市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人力資源研究室主任汪懌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高端人才的爭奪對我國民族複興、國家強盛至少有三方麵意義。一是帶來核心技術的突破,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給創新提供新的動力,培育出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升級。

二是培養和帶動一批在戰略新興產業中具有領先地位和關鍵技術突破能力的優秀科技創新創業團隊,給國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作為國家戰略資源,通過吸引和占有高端人才,讓競爭對手“無人可用”,為國家發展搶占更多先機。

“重視人才、善於培養和引進人才、能夠高效運用人才的國家,在科技和經濟方麵都能領先於世界,反之則會出現衰退。”汪懌說。

“人才套利”與“人才逆差”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2010~2020年,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韓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人才處於嚴重緊缺狀態,2020~2030年嚴重緊缺雖有所緩解,但仍處於匱乏階段。各國為謀求在全球人才大戰中搶得先機,競爭愈加白熱化。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先後發布了兩個《美國創新戰略》。美國總統奧巴馬推進移民改革法,實施“科技工程留學生就業法案”、《初創法案》,積極吸引高科技領域創新創業人才。

歐盟通過“歐盟框架計劃”、實施“瑪麗·居裏行動計劃”、設立歐盟“藍卡”,以期在人才競爭中搶得先機。

日本政府專門召開“接受高級人才推進會議”,討論了“關於擴大接收有專門知識或技術的外國人的報告書”,提出建立吸引外國人“高級人才優遇製度”。印度、越南、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爭奪,各國都希望通過集聚高端人才成為未來全球競爭的贏家。

與戰時不同,和平時期爭奪國際人才的“戰略武器”,由入境、簽證、居留、綠卡、入籍等外國人入境和居留政策體係構成。以美國為例,其將人才簽證作為其簽證種類中最重要的一個類別,每年發放專業人才工作簽證8.5萬張,人才移民簽證14萬張。

然而在前期競爭中,我國卻存在嚴重的“人才逆差”。統計顯示,1978~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224.5萬人,同期留學回國人員僅為81.84萬人。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大部分高端人才選擇留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