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外科圍手術期(1 / 2)

圍手術期指手術前後的一段時期,包括術前準備、手術期和術後恢複3個階段。手術是一種創傷性治療手段,同時引起機體一係列內分泌和代謝變化,導致體內營養物質消耗增加,使其機體營養狀況水平及免疫功能下降。患者能否渡過圍術期而順利康複,存在許多因素,機體的營養狀況則是其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合理營養,改善圍手術期患者的營養狀況,對於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防止並發症、盡快恢複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營養相關因素

(一)能量

由於精神高度緊張、嚴重創傷或感染、疼痛、失血、失液等導致機體處於應激狀態,主要表現為交感腎上腺髓質係統興奮,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機體加速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代謝,以從中攝取能量,應對高亢代謝對熱能的需求;如出現術後合並症,則進一步導致機體額外的能量消耗,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耗能將增加10%。

(二)蛋白質

手術造成的出血、創麵的滲出及引流物等可丟失大量蛋白質,導致術後機體處於負氮平衡。總氮丟失量與創傷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如術後傷口感染或切口延遲愈合等,還會額外消耗機體蛋白質。

(三)糖類

提供充足的糖類可以節約蛋白質,糾正負氮平衡,有效防止酮症酸中毒。

(四)維生素

維生素C可促進傷口的愈合。

重點提示

術前準備、手術創傷和術後飲食限製,不僅使機體營養物質消耗增加,而且會造成熱能和各種營養素攝入不足,影響組織修複和傷口愈合,削弱機體的防禦感染能力。

二、營養治療原則

(一)手術前

1.術前應盡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使其各項營養指標達到正常或基本正常,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手術耐受性。

2.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的方式依病情和手術時限而定,盡量采用腸內營養,嚴重營養不良且伴有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者,可選用要素營養製劑,同時可配合使用腸外營養,以盡快改善患者營養狀況。

3.對於限期手術沒有足夠時間糾正營養不良的患者,可采用腸外營養,以迅速改善其營養狀態。

4.對於急診手術患者,應進行監測中心靜脈壓的中心靜脈置管的輸液途徑,以利於在手術中、術後進行營養支持和生命體征監測。

(二)手術後

術後患者開始營養治療的方式和時間要根據患者的手術部位及手術範圍來選擇。一般以腸內營養為主,多從要素營養製劑開始,經流質、半流質、軟食逐漸過渡至普食。必要時可采用腸外營養。

1.口腔、咽喉部手術 手術當天一般需禁食,通過靜脈補充部分營養素。第2天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食物不宜過熱,以免引起傷口出血。1周左右可進軟食。

2.消化道手術 手術患者需禁食2~3d,進行腸外營養支持。待患者肛門排氣,腸蠕動和吸收功能恢複後,可給予少量流質飲食,3~4d後過渡到半流質飲食,根據病情一般術後1周後再過渡到軟食。軟食應少量多餐,肝膽術後患者應注意采用低脂、高蛋白的半流食,減輕肝膽代謝負擔。因門脈高壓行脾切除術後的患者,由於存在肝功能障礙和食管靜脈曲張,注意限製膳食中脂肪及粗纖維的含量,要求將食物充分切碎、煮爛。

3.非消化道手術 應根據手術創傷的大小、患者身體狀況等因素決定營養支持的時間和方式。創傷小的四肢手術或局部麻醉患者一般術後即可進食。創傷大的手術或全身麻醉的患者,需要進行短期腸外營養補充。隨著機體的恢複,逐步改為腸內營養支持。對於顱腦損傷和昏迷患者,應給予管飼營養支持。

重點提示

手術後的營養治療應注意患者的手術部位及病情狀況。

三、膳 食 指 導

1.能量 患者每日應供給能量7500~8400kJ(1800~2000kcal),根據患者的活動情況,能量應逐漸增加到10900~12600kJ(2600~3000kcal)。患者的全天能量需要量也可按以下公式計算:

能量需要量=基礎代謝能量消耗(BEE)×活動係數×應激係數

活動係數是:臥床為1.2,輕度活動為1.3.手術或創傷時的應激係數。

2.攝入充足的糖類 糖類供給量以每日300~400g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