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發熱指感受溫熱疫毒之氣,導致體溫升高,並持續不降的一種病證,伴有惡風寒、口渴、麵赤、煩渴、脈數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多種急性感染性疾病,如重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腦炎,等等。

(第一節)臨床診斷

其病因病機為感受疫毒。疫毒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致病邪氣。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傳染性,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則起病急驟,傳變迅速,衛表症狀短暫,較快出現高熱。溫病發熱的病機是外邪入侵,人體正氣與之相搏,正邪交爭於體內,或熱毒充斥於人體而發熱,即所謂的“陽勝則熱”。

(第二節)預防與康複指導

主要診病要點有:①感受外邪病史。②一般起病急,發展快,熱度高。③體溫在37.3℃以上。可高達39.5~40℃,並持續數小時以上不退,或體溫下降後,又逐漸升高,或伴有惡寒、寒戰、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數等症。

(第三節)實用處方

【處方一】

紫蘇葉30克,生薑9克。加水適量,煎湯服。

本方解表散寒,適用於風寒外感的發熱,加紅糖效果更佳。

【處方二】

生石膏50克,粳米100克,蔥白2莖,豆豉10克。先煎石膏、豆豉,去渣取汁,入米煮粥,入蔥白,再煮片刻,空腹食。

本方清熱、除煩,適用於春季內熱,症見煩渴、口幹舌焦、心煩者。

【處方三】

雪花梨1個,鮮藕1節,甘蔗1段,荸薺15個,水蘿卜1個。

把甘蔗、荸薺、蘿卜均去皮,連同梨、藕各自切碎,搗汁後混合,冷飲。

本方清瀉內火,適用於裏熱證。

【處方四】

綠豆50克,綠茶5克,冰糖15克。綠豆洗淨,搗碎,放入砂鍋加水三碗煮至一碗半,再加入茶葉煮5分鍾,納入冰糖溶化,待溫分2次服食。每日1劑,連服3日。

本方清熱祛火,適用於春季裏有積熱者。

【處方五】

防風12克,蔥白3莖,粳米60克。將防風去淨灰渣,蔥白洗淨。將防風放入砂鍋內,加清水,置中火上燒開,改用文火慢煎,取兩次藥汁,澄清去沉渣待用。粳米淘洗幹淨,入鍋加適量清水煮開。待粳米煮透時,加入藥汁、蔥白同煮10分鍾,揀出蔥白,趁熱服用。

本方具祛風解表、散寒止痛之功,又兼養脾胃、祛邪而不傷正氣。可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發熱、怕冷、惡風、頭痛、身痛、風寒痹痛等證。

【處方六】

鰻鱺魚500克,黃酒250毫升,食鹽、食醋適量。鰻鱺魚去腮及內髒,剁去頭、尾,放入開水中捋掉滑液,切成段,放入鍋中,加黃酒、清水,旺火燒沸。改用小火燉至熟爛即成,佐醋進食。

本方有補虛勞、退虛熱功效,適用於虛勞骨蒸、形體消瘦、大便下血。本方出自《聖惠方》,方名為後補。原方用於“骨蒸勞瘦及腸風下蟲”。為治療虛勞骨蒸方,癆病日久,陰液耗損,陰虛火旺,則見虛勞骨蒸,法宜補虛勞、退虛熱。方中以鰻鱺魚為主,補虛勞、退虛熱以除勞熱骨蒸;以黃酒為輔佐,助行藥勢,兼以調味。合用而成補虛勞、退虛熱之方。

【處方七】

鮮香椿葉250克,白麵適量,食油、鹽各適量。將香椿葉洗淨,切碎,白麵加水調成稀糊狀,放入鹽和香椿葉拌勻。將油鍋燒熱,用小勺把糊料慢慢一勺勺地放入鍋內炸,呈焦黃後撈出即可食用。

本方清熱、理氣。對泌尿係感染之發熱患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處方八】

大白菜根3個,菊花15克,白糖適量。將菜根洗淨切片,與菊花共煎湯。加白糖趁熱服,蓋被出汗,每天1劑,連服3~4天。

本方清暑退熱,適用於暑濕傷表之發熱。

【處方九】

金銀花15克,大青葉10克,蜂蜜50克。將金銀花、大青葉放入鍋內,加水煮沸,3分鍾後將藥液澄出,放進蜂蜜,攪拌和勻,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