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什麼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眾所周知的一個病名,但要問冠心病究竟是怎麼回事,倒未必能說得很清楚。那麼,什麼叫冠心病呢?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它是由於供應心髒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所致。這種粥樣硬化的斑塊,堆積在冠狀動脈內膜上,久而久之,越積越多,使冠狀動脈管腔嚴重狹窄甚至閉塞。如同自來水管或水壺嘴被長年逐漸堆積的水垢堵塞或變窄一樣。從而導致了心肌的血流量減少,供氧不足,使心髒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產生一係列缺血性表現,如胸悶,憋氣,心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因此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冠心病在國內平均患病率約為6.49%,且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因此冠心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二、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怎樣的
心血管病作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已波及全球,是許多富裕國家的主要災難。盡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心肌梗塞作為冠心病的主要臨床類型還很少見,但到1940年,冠心病已成為美國和某些工業化國家的主要死因。由於冠心病的某些類型的診斷尚有一定困難,故通常以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來代表冠心病的發病和死亡,其中以死亡率更為常用。據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公布的11個國家資料來看,30~69歲冠心病死亡率以北愛爾蘭最高,芬蘭次之,日本最低。在美國盡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較30年前下降了40%,但仍居美國死因之首。1988年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公布的美國1987年死亡人數及死因順位的資料表明,心髒病占總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屬冠心病低發國家,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1984年報告,冠心病死亡粗率:城市為36.9/10萬,農村為15.6/10萬。
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1985~1989年Monica方案監測結果表明,在由WHO組織的48個監測中心,中國35~64歲的冠心病標化死亡率僅高於日本,排列倒數第二。男性冠心病死亡率為49/10萬,女性為27/10萬,與死亡率較高的芬蘭(男性493/10萬,女性63/10萬),相差甚遠。1986~1990年我國對10組人群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發病及其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監測3 819 659人年內,急性心肌梗塞男性共發生409例,女性為200例,年發病率分別為(10~26)/10萬,(8~13)/10萬;死亡率分別為(4~11)/10萬和(2~5)/10萬。冠心病死亡人數占總死因的4.47%(男)和3.72%(女)。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特點是腦卒中高發,冠心病較低發。
三、隱性冠心病
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較輕,心肌缺血病變的廣度較小時,病人可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心肌無組織形態的改變。僅心電圖檢查才發現有心肌缺血的S-T段壓低或T波倒置等改變(反映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四、冠心病的流行趨勢是怎樣的50年前,美國冠心病的死亡率一度上升很快,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冠心病的死亡率則有大幅度的下降,直到現在。目前美國男、女冠心病的死亡率每年平均下降幅度為3%,在其他一些工業化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等也有類似的情況。對於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些學者認為,主要歸於生活方式的改善,降低了發病危險因素的結果。我國冠心病發病和死亡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較低,但流行病學的統計資料表明,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996年有資料表明,我國心腦血管病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1/3。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何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呢?多數學者認為,這與我國近2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不合理,人群體力活動減少,體重上升,血清膽固醇升高,血壓升高,男性吸煙率高(達60%),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心理壓力加重等因素有關。所有這些易患因素預示,我國心血管病特別是冠心病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將會持續升高,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說:“除非大力加強社區人群防治,否則,人類將無法控製心血管病這個世界瘟疫的蔓延。”因此,在我國開展大規模人群心血管病防治已刻不容緩。
五、冠心病有哪些易患因素
隨著醫學科學工作者對冠心病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為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即為易患因素,或稱危險因素,主要包括:(1)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塞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