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附錄二手足口病預防指南(1 / 3)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兒可出現中樞神經、呼吸係統損害,引發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腦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較大。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複雜,傳播速度快,易引起暴發或流行。

一、目的

(一)指導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製機構開展手足口病的疫情報告和監測;(二)指導疾病預防控製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三)指導疾病預防控製機構、醫療機構開展公眾預防和疫情應急處置。

二、病原學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組16、4、5、7、9、10型,B組2、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為常見。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幹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但1mol濃度二價陽離子環境可提高病毒對熱滅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

三、流行病學

(一)流行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正式命名手足口病。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係統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國於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後,1986年再次暴發。

1998年我國台灣地區發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流行,監測哨點共報告129106例病例。當年共發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幼兒。重症病例的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

(二)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人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黏膜皰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傳播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