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歐洲之行的戰略意義(2 / 3)

對我國來說,歐洲是“西方”與我們戰略衝突最弱的部分,中歐能否建立穩定的戰略友好合作關係,這是中國崛起能否最終化解西方抵製的試金石。習近平強調,應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關係,將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此次歐洲之行,完善了中國政府的全方位外交新布局,從去年的重要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到這次的重要地區歐洲,中國外交點麵兼顧,體現的是一套完整和高水平的戰略設計。

我們從被堅船利炮打開大門,到主動選擇敞開大門,從一路追趕全球化大潮,到提出合作倡議應者雲集,這是我國軟硬實力不斷增強在外交舞台上的充分展現。習近平對我國的開放曆程有著深邃的思考:“不能隻算經濟賬,也要算政治賬。”“合作不再是簡單一加一等於二,而是有更多內涵。”國家走向強盛之時,外交成為我們必須麵對的挑戰。中國外交的麵貌會實質性地影響國家崛起的整體麵貌,中國需要在外交領域開拓國家戰略空間,這關係到我國的國家核心利益。我們隻有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才能不斷拓展建成新型現代國家的外交戰略空間。

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紮根於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上升。經濟上,盡管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起步遲、起點低,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坐擁外彙儲備3.9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儲總量的1/3,成為國際格局中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德國總統高克讚揚了中國對經濟改革的承諾,“中國的轉變已改變了世界”;政治上,或許“中國模式”仍然在學術上和實踐中麵臨諸多的質疑,但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經濟的高速穩定發展和社會的長足進步就是中國道路的最好證明。中國的成就足以讓西方反思自己,中國為什麼會取得成功,中國道路可以提供給西方更多理性的思考;文化上,中華文化5000年賡續不絕,並不斷煥發著新的活力。可以說,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快速發展的深層次動因。尤其是當前國際舞台上衝突乃至戰爭仍然不斷,中國文化中的“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等思想,可以作為新的外交理念來指導國際外交實踐。

歐洲國家對習近平之行的高度重視,是對中國國家實力全麵增長的一次有力折射,凸顯了歐洲對於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外交禮儀見證了我們國家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展現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戰略理念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一直是重要的一極,不論是美蘇冷戰時期還是冷戰後的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中國在維持世界和平穩定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我這次歐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歐洲朋友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我們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麵戰略夥伴關係。”這是習近平在歐洲學院演講中的一段話,高度概括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始終追求的外交理念: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阿拉伯國家聯盟前駐中國辦事處主任阿卜杜勒·瓦哈卜·薩基特認為,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就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發表的演講,體現出中國文化中和諧共存的理念,中國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這頭雄獅雖然已醒,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雄獅。中國外交絕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舊有邏輯,堅持和平發展才是中國強盛的硬道理,“中國威脅論”將不攻自破。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題為“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的署名文章,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