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吉地凶地(1 / 2)

佛高一尺,道高一丈,範弘道能贏一次,他的對手就會想出新的法子。最後到底是佛高還是道高,全看各自本事了。卻

這幾日,範弘道就呆在大興縣南城分署衙門裏,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專心等候著吏部消息。但申大公子卻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意思,三番五次的提醒範弘道,應該去找找門路,不要在外放問題上被坑了,打發到廣西贛南這種地方。

範弘道卻依舊淡定,如果顧憲成這幫人真打算在這個問題上動手腳,將他分配到邊荒難亂之地,那就是徹底不要政治臉麵了,毀的是清流自己的聲譽。大不了他範弘道再上演一出掛冠辭去的戲碼,看到時候下不了台的是誰,一個臨時工官位有什麼可惜的。又

過了兩,吏部終於掛出榜文,宣布了這一批次的地方官員銓選名單。範弘道的名字赫然在上,後麵則是“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聊城縣署理縣丞”等字樣。這

讓一群等著吃瓜的群眾嘩然了一下,這個地方不是壞,而是太好了啊,沒想到居然給範弘道安排了這麼一個好去處。大

明朝有一千多個縣,到底哪些是好去處哪些是不好去出,老官僚心裏都有一杆秤,外人卻未必看的清這些門道,隻有老手們才明白。

像是江西贛南、廣西、陝西北部、鄖陽地區,都是知名的苦去處,地方偏遠,民變多戰亂多,弄不好就全家火葬場,到了八輩子黴才會分配到那裏。

又比如江南繁華之地,乃是下最富裕的地方,在外人想來,那裏的知縣就一定是好職位?事實卻未必!

江南地方賦役負擔極重,稍有差錯,地方官就要吃責任;而且江南讀書人多,市井風氣刁鑽,人民群眾喜好訴訟,衙門事務極其繁重;況且江南達官貴人豪紳顯宦遍地都是,一個地方官管又管不住,得罪又得罪不起,所以在這裏做官根本舒坦不了。那

究竟有那些地方是外放官員眼裏的香餑餑?首先這個地方不能窮困,有產出有商旅,經濟基礎要好。其次,這個地方民風要淳厚一點,不要動輒出亂子。第三,這個地方不能太偏遠,要交通便利,最好距離京師也別太遠。第四,這個地方不要在藩王王府的地盤上。

如果四者齊備,那在外放官員眼裏,就是千金不換的最好去處。這樣的地方,全下都沒多少,大概兩個地方集中最多,一是山東的運河沿岸各州縣,另一個是荊湖地區的那些新魚米之鄉。

這兩個地方都是本土物產豐饒,民風又相對敦厚,同時還處在交通要道上,還挨著江河,如果周邊沒有藩王王府,那簡直就是外放官員的最佳任職地區,其中又以山東運河沿途諸州縣為最。

自從成祖永樂皇帝決意遷都北京後,為解決京師糧食問題,重新疏通了山東境內的會通河,從此江南漕糧北運京師必定經過山東。南

北大運河的全線貫通,又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從此山東魯西運河沿岸各州縣進入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繁榮興旺程度幾乎僅次於江南地區。

臨清、濟寧、東昌、德州等山東府州也一躍而成為下有名的都會城市,而聊城縣則是東昌府的府城,大運河沿途的九大商埠之一。更關鍵的是,聊城距離京師並不算太遠,水路也就一千裏,上任路途舒適度很高,堪稱數一數二的外放好去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