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史結合活躍大學課堂探索
教學改革
作者:古曉鳳
【摘 要】 傳統高校大學語文教材中,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及近現代詩文所占比重很大。如何講得精彩、深入,是一線教師們普遍困擾的問題。本文分享四個成功為課堂帶來活力的“以史證文”的案例,供同僚參考借鑒。
【關鍵詞】 大學語文;文史結合;以史證文
傳統高校大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以及近現代詩文占有相當大比重。這些篇目,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講得精彩,如何在學生們已有文學基礎上實現升華,一直是高校一線教師困擾的問題。在此,筆者以自身的教學實例,闡述幾種行知有效的方法。
一、“時空穿越”理解古人的“話中話”
中國古代早期文學作品,文字簡潔卻寓意深刻。然而,時間、空間的差異,使得今天的學生去理解時,因無“同感”而覺得晦澀。那麼,帶學生“時空穿越”,便是打破理解障礙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論語中有: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學生在初次看到它時,往往覺得平淡無奇。自己配合課本注釋,也勉強能解釋出字麵意思:孔子說:每年到天氣最寒冷的時候,才會知道鬆樹、柏樹是最後凋零的。但當追問句子的深層哲理時,他們卻會一臉困惑。
究其原因,是“時間”和“空間”阻隔了他們與孔子的“心靈相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講到該處時會先給學生一個“情景重現”:假想我們現在是在春秋末年,到冬天最冷的時候能看到什麼景象?對,不可能是熱帶花草,也不可能有反季節蔬菜。因為它之前的全部朝代,“中國”政治版圖都集中在所謂的“中原”。也就是今天河南省,以及山東、河北、安徽、山西、陝西的部分地區。總之,全是北方。所以,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看到的樹木多半會“休眠”。即因怕冷而落葉保根。唯有“鬆樹”、“柏樹”之類針葉科植物傲雪獨立。
重現了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景象後,再問:如果“嚴寒”代表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難,不同“樹木”的禦寒表現代表不同的人品。那麼這個句子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隻有麵臨人生巨大挫折和考驗時,才能看出誰是意誌堅定、品行高潔的人?學生聽後,普遍表示這回是真明白了。
二、拋“緋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校生”這個學齡段學生的好奇心也很重。今天演藝界流行“緋聞炒作”,一條微博“豔照”就可以使“文章”成為全國人的話題。那麼大語課堂中,我們也不妨適度的來點“緋聞”。
比如說,講關漢卿的散曲《南呂·一枝花·不服老》時,我先拋出一個觀點:有人認為這是一篇“淫詩”。並簡單分析此觀點不是空穴來風。首先,文中最經典的那句“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中,“銅豌豆”本就是元代妓院對老嫖客的稱呼。其次,文中還頻頻出現如“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這樣的句子,更把嫖客嫖妓的“淫蕩”細節勾勒出來。
“那它是否真是淫詩呢?”我要求學生帶著這疑問在課下進行資料收集。對此,學生們普遍表現出興致。之後的課堂上,經激烈討論他們得出結論:它並不是淫詩,而是巧用“雙關語”。關漢卿生活的元朝初年,蒙古統治階級對漢族知識分子實行殘酷壓迫,“人分四等”、“八娼九儒十丐”、“不設科舉”。這些正是統治階級試圖滅亡漢族中孕育國家棟梁的知識分子階層的陰險伎倆。而我們的“曲聖”關漢卿,放棄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清高,和社會下層人士“打成一片”。用“我是一顆銅豌豆”向統治階級“宣戰”:你不讓我活,我卻活得很好很燦爛!我要和妓女與藝人一道,不怕壓迫,奮戰不息,至死方休!
經過前期的鋪墊和後期的講解,學生對該文的興趣明顯提高。
三、用作者的“痛”解讀文本的“喻”
古詩文中很多事關政治的“隱喻”,不去曝光當時的政治黑幕,還原作者親身經曆的“痛”,很難使學生真懂。必要的戳戳“痛”處,是使課堂“活”起來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