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馬克思實踐哲學中的“人”
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華天琪
【摘 要】 文章通過對抽象的人和現實的人的比較分析,闡述了馬克思哲學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指出,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遭遇了理論上的困境;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質,既與機械唯物主義區別開來,又與唯心主義區別開來,解決了在抽象理解人方麵的理論困境。
【關鍵詞】 馬克思哲學;現實的人;抽象的人;人的本質
一、抽象的人
馬克思從實踐出發來理解人。與此相反,抽象地理解人則是離開人的發展的現實條件來理解人,離開人的現實活動來理解人,將人做抽象考察,得出的關於人的本質無非是兩種極端的結論:或者,人是純粹的不受任何環境條件製約的理性精神的存在物;或者,人是動物似的完全被環境決定的感性存在物。這兩種極端的觀點會導致理論上的困境。這種困境主要體現在自由意識與決定論之間的關係上。
按照決定論,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由在先事件決定的,即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是嚴格按照“原因——結果”這個因果鏈條法則而發生的,當前所發生的事件都能夠從先前的事件中找到它的發生原因。當我們看到一棵樹倒下這個當前事件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夠找到這棵樹倒下的曆史原因:或者,一陣大風將它吹倒;或者樹根樹幹腐爛導致不能承受重量而倒下;或者有人將樹伐倒……總之,根據決定論,大樹當前倒下這個事件的發生,一定有一個先前的曆史事件,這個先前的曆史事件是大樹倒下的原因,即大樹倒下這個事件的發生是由某些先前的事件決定的。
決定論對自然現象往往能夠做出較好的解釋:自然界中的現有事物的發生與存在,都可以從先前的事件中找到它們的原因,即先前事件決定著自然界中的事件的發生、存在方式等。盡管如此,將決定論用來解釋人的現象,往往要出現問題,這個問題是自由意誌問題。
自由意誌中的“自由”,即不受限製,不被決定;自由意誌中的“意誌”,即想法,思想。如果一個人擁有自由意誌,那麼,他的想法是自由的、不受限製的,他可以依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行動。自由意誌論者認為,人具有自由意誌,人的想法以及依據想法采取的行動是自由的,不被任何先前事件所製約,即人是自己思想與行動的原創者,原始起因。
自由意誌論與決定論之間往往是衝突的。按照決定論,宇宙中任何事件,包括人的活動,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決定的,即先前事件是當下事件的原始起因;但是,按照自由意誌論,一個人是他自己的想法與行動的原始起因。人是自主的,人的想法與行動都是由他自己決定的。為了反對決定論,一個自由意誌論者會說:我現在可以決定舉手,也可以決定不舉手,我現在是否舉手是由我自己來決定的,沒有什麼先前的事件來決定我現在是否舉手。如果你認為,先前的事件決定我現在舉手,那麼,我現在可以偏偏不舉手;如果你認為,先前的曆史事件決定我現在不舉手,那麼,我現在可以偏偏舉手。在自由意誌論者看來,人的想法與行動,不被任何先前事件決定,而是由人自己決定的。
抽象地理解人,即脫離具體的曆史條件來理解人,脫離了人的現實活動來理解人,其結果是,或者將人理解為動物式的純粹受自然決定的物質實體;或者將人理解為神仙式的不受自然製約的精神實體。
可見,在理解人的本質問題上,從抽象出發,抽象地理解人陷入了理論上的困惑。如何消除這種困惑?馬克思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在實踐中理解人,拋棄從抽象中理解人。
二、現實的人——實踐活動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