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歸揮發油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分析(1 / 3)

當歸揮發油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分析

論著

作者:尹勇 羅丹 蘇珊瑚

【中圖分類號】R2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3-0005-03

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為傘形科植物(Umbelliferae)當歸的幹燥根,性甘、辛、溫,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能,具有極高的藥用和保健價值。研究發現,當歸含有黃酮、香豆素、揮發油、有機酸、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多種成分,其揮發油雖然僅占當歸化學總成分0.62%左右,卻具有豐富的化學成分和廣泛的藥理作用,已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家藥品標準的成方製劑中以當歸揮發油入藥的品種多達40餘種。

筆者歸納、比較了近年來有關當歸揮發油方麵的,擬對當歸揮發油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情況作一綜述,以期反映當歸揮發油組分的曆史、現狀和最新進展。

1化學成分

張氏等[3]比較了當歸不同炮製品中揮發油的含量,結果表明,生當歸中揮發油的含量最高,酒炙當歸次之,土炒當歸再次之,當歸炭最低。

胡氏[4]比較當歸揮發油的三種提取方法,即水蒸氣蒸餾法、有機溶劑萃取法和超臨界CO2萃取法,並用氣-質聯用(GC-MS)技術,色譜峰麵積歸一化法測定和分析當歸揮發油的化學組分。結果顯示超臨界CO2萃取法得率最高,達1.81%,為水蒸氣蒸餾法的6倍,也比有機溶劑萃取法高,氣味較純正,其當歸揮發油在保持較高槁本內酯含量的同時含有更多其他成分,因此,超臨界CO2萃取法是提取當歸揮發油的較佳方法。

當歸揮發油中的化學成分比較多,早期就有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劉氏等[5]對當歸揮發油進行分離,得到酸性、酚性、中性三部分,其中酸性部分主要含有棕櫚酸和鄰苯二甲酸,酚性部分主要為香荊芥酚等化合物,中性部分則為當歸酮、正丁烯基苯酞內酯。

王氏等[6]應用GC-MS聯用技術對甘肅岷當歸采用水蒸氣蒸餾法獲得的揮發油進行分析,鑒定出32個化學成分。其中, (Z)-槁本內酯相對峰麵積百分含量達78.62%,為其主要化學成分;6-正丁基環庚二烯、1-甲基-1-茚滿醇、氧化石竹烯等11種化學成分則是首次從岷當歸中分離得到。

路氏等[7]從岷當歸根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Z)-槁本內酯,(Z)-6,7-環氧槁本內酯,(Z)- 6,7-反式-二羥基槁本內酯,(E)-6,7-反式-二羥基槁本內酯以及當歸酸(Z)-槁本內酯-11-醇酯等5個化合物,其中當歸酸(Z)-槁本內酯-11-醇酯為首次從當歸中分離得到。

董氏等[8]采用甘肅產當歸的幹燥根,利用揮發油提取器,按常規水蒸氣回流法直接提取當歸中的揮發油,收油率為0.4%,經無水硫酸鈉幹燥後,用毛細管GC-MS聯用程序升溫方法對當歸揮發油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共分離出91種組分,從中鑒定了59個化學成分,占揮發油總組分相對含量的94%以上。其中,化學成分相對含量最高的是槁本內酯,占總含量的57.81%,除此之外,主要成分還有正丁烯基苯酞內酯(7.94%)、反式-羅勒烯(4.09%)、α-蒎烯(3.38%)等。

胡氏等[9]采用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提取當歸揮發油,用矽膠柱分離純化得到槁本內酯、正丁烯基苯酞等6種內酯類化合物,並通過核磁共振技術(NMR)分別鑒定了其結構,其中,有兩種成分在當歸中為首次報道。

劉氏等[10]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甘肅岷縣產新鮮當歸的揮發油,並通過GC-MS技術對當歸揮發油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 共得到47個組分,鑒定出其中40種化合物,根據總離子流圖的峰麵積歸一化法進行定量,約占總量的95.5%。其中含量最高的為槁本內酯,其次為2-乙基-1-己醇、十三烷、9,12-十八烯酸單甘油酯、9,12-十八二烯酸乙酯、十七酸乙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