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之為疑軍,占據萁穀,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
“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
“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
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
王平再次諫阻:
“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
“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
王平再次義正辭嚴:
“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
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於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大將軍張合領兵抗擊,張合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結果,張合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於他犯的軍法,但馬謖的死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而當時蜀漢政權的組成是荊州係和蜀地本土係構成,如果執法不嚴,不僅難行軍令而且難以平衡政治關係。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之中,人心惶惶。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個人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雖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國還能爭霸天下。其次,馬謖的死雖與諸葛亮也有一定關係,但不能簡單說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為人在特殊情況下是會變的,難以預料,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的主要原因是馬謖違亮節度,不僅打亂了軍事部署而且是喪失了戰略要地。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的作用,這是必須的,馬謖被斬,是必然的。
技工學校由於學生管理失誤,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校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由於及時快速的控製,最終回歸正常。隻有一名學生僅因自己跳樓摔傷,沒有造成財產損失和大的人員傷亡,算不上大型事故。有人提出這樣的話題,參會的人都默不作聲。一來武子為人很好,社會的人緣關係也好,因此沒人願意起哄。二來打架的事情在技工學校那是常有的事情,隻要沒造成大的傷害那也算不了什麼大事。最後主持會議的廠領導要求技工學校認真總結經驗,做好學校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不得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因為武子這個人平時為人處事很正派,社會聲譽很好,人緣關係也很好,總廠開會的內容很快就傳到了武子的耳朵裏。當然武子也很坦然,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既然總廠沒有作任何處理,武子在學校也就沒有作什麼處理。本來給學生科長和學校副校長個什麼處分是不過分的,但是還是以教育為主吧,也就不要再生事端了。至於在總廠說出“回刀斬馬謖”的人,事後一見到武子就很不自在,那隻是他的心裏有鬼,但他並不知道武子已經知道了他會上說武子的“壞話”。但武子從不行小人之舉,見到他從來都是很客氣,直到他退休了也不知道武子的內情。想一想也很是可笑的,人阿,千萬不要做什麼虧心事,否則會長期形成心裏陰影,弄不好還會得個抑鬱症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