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人生路上的奮鬥狂續4(2 / 2)

回頭再看一看製鏡廠,爭的爭,吵的吵,成本降不下來,破損率不斷增高,工人工資增長不了。幾個關鍵技術崗位上的工人跑掉了。還有的找到技工學校的武子校長,想考技工學校進工廠,眼看製鏡廠就要運行不下去了。技工學校的集資都早還完了,但小學職工的集資還欠著,就連小學的老師都羨慕技工學校。但是武子校長除了不去實習工廠外,沒說過一句製鏡廠不好的話,還是武子娘說的,人窮骨頭要硬。製鏡廠可以給你,但武子決不會背後使招,行和不行靠各人的運氣。是漢子應該擺開陣式較量,不懷小人之心,不使小人之招。製鏡廠的生死就由市場來判決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開展,市場經濟體製開始逐漸形成。公司上市,企業兼並,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製重組,給國有企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幹部能上能下,砸亂鐵飯碗,職工全員勞動合同聘任製。一時間大批職工下崗,大批企業撤並。很多年齡接近五十的人,含著眼淚離開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企業。開飯館、擺地攤、買燒餅,有的一家夫妻倆個都下了崗,生活之路讓人不知如何邁步。在這種曆史的背景下,技工學校也同樣受到了影響。由於企業的勞動用工出現了保和,為了降低成本,減人增效,企業開始減少技工學校的招生,而且計劃兩到三年,停止技校招生或實行學校畢業生不包分配。總廠要求技工學校辦學的專業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主,禁止舉辦石油石化企業的各種專業教育。這樣,學校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等在校學生畢業完後,學校要不停辦、要不就辦社會需求的專業。

為了保持學校能繼續生存下去,學校開始探索新的辦學之路。改革的第一年,學校招了計算機應用、汽車維修、烹調等社會服務型專業。這些專業的教學實施的難度較大,師資、教學設施缺乏。為了辦好這些專業,學校隻有在校外聘請教師,武子校長協調總廠投資增加教學設施,辦學之路很是艱難。好在學校的錢還很充足,職工還沒感覺到烏雲籠罩著學校的上空。有遠見的人,應該感覺得到辦學的前途開始渺茫了。

技工學校在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他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操作型的人才。說得直白一點,技工學校為社會培養的是技術工人,所謂工人,就是幹活兒的人。全國打垮了職業技術教育,單純的追求高等教育,把這個社會引導到了一個學者型的理論人才培養模式,沒有了幹活的人。社會為了解決操作型的人才的短缺,大量沒有經過職業教育甚至連技術培訓都沒有的農民工填補了這個空缺,整體上影響了國家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和質量。這就是中國舍棄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