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韓安國精明點讚(1 / 2)

為韓安國精明點讚

卷首

作者:劉愛平

安國和李廣,都是西漢抗擊匈奴的戰將,但在表達恩怨情仇的人生情結裏,兩人處理方式卻是南轅北轍。

一次,韓安國因犯法蹲監,備受獄吏侮辱,他就問獄吏,死灰難道就不會複燃了嗎?獄吏便答,要是死灰再燃燒,我就撒泡尿澆滅它。此後不久,因梁國內史職位空缺,韓安國複出,那個獄吏便逃遁而去了。韓安國則放出狠話,此獄吏若不回來就任,就夷滅宗族。獄吏惶恐,隻得赤裸前胸前去謝罪。韓安國見狀,哈哈大笑說,你可以撒尿了!但並沒有因此處罰他,此後也對他十分友善。

李廣也有類似的經曆。與匈奴對陣,他當了俘虜,其後雖設計逃了回來,但還是被朝廷貶為了庶民。此後數年,他如閑雲野鶴一般,隱居山野,狩獵尋歡。一次,他狩獵歸來,已值深夜,城門關閉。按朝廷立下的規矩,霸陵亭尉官把他攔到城外。李廣隨行說,這是前將軍李廣!亭尉答,今將軍尚不能夜行,何況前將軍!李廣隻得在此留宿了一夜。此後不久,匈奴來犯,皇帝再次起用李廣時問他有何要求?李廣就請求霸陵亭尉隨他一同前往。但此亭尉剛到軍中,便被他斬殺於刀下了。

讓人不勝唏噓的是,麵對睚眥之怨,同為名將,兩人卻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氣度與胸懷,然而,知李廣者眾,知韓安國者寡;褒李廣者多,褒韓安國者少。問題出在哪裏?於是有人做了如此剖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的名氣太大,用這八個字為李廣聚斂了超常的同情與人脈。而韓安國雖也不曾封侯,但官至禦史大夫,對比李廣一生隻能在太守一職上徘徊遊離,那是天壤之別。因此,工於心計,諳於為官之道,就成了貼在韓安國額頭上揮之不去的標記。

不過,韓安國確實也是官場上的行走健將。運籌帷屋,長袖善舞。

韓安國自幼熟讀過《韓非子》和雜家學說,於箭術世家的李廣而言,他是文化人。發跡之前,不過是梁孝王的一個門客。“七國之亂”後,他才因功在梁王麵前有了話語權。如此,對於每個冀圖獲得更大升值空間的政客來說,恐怕都會謹言慎行,以免雞飛蛋打,仕途夭折。而韓安國卻是劍走偏鋒,船行逆水,用幾近“囂張”之態,強勢地顛覆官場的流行規則,亦使自己一躍成了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

如何“囂張”?兩樁事不得不說。

韓安國受梁王指派,進京覲見竇太後。梁王是景帝之弟,又倚重太後之寵,行事張揚,擬比天子,已引起景帝的不滿。竇太後因擔心兄弟反目隻得拒絕接見。如此,韓安國竟使出了偏招:見長公主而不見太後。如此決定,有冒犯太後、皇帝之嫌,若有差池,那肯定是死罪。韓安國見了長公主,便熱淚潮湧。先說梁王遠離京都是如何的思念母後,再說梁王平叛劉濞之亂是如何的恪盡職守,最後說梁王作為兒子是如何的孝心,作為臣下是如何的忠心,太後為什麼不去憐惜呢?韓安國的眼淚是真心流露還是虛假表演,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於作為,並篤信長公主會將他的訴說轉告太後。果然,長公主以為兄弟受了委屈,轉述給了太後;太後聽後甚喜,又轉述給了景帝;景帝覺得還是手足情深,就不再責怪梁王。利益的各方達到平衡之後,韓安國就成了最大的贏家:太後重獎;梁王信任;景帝賞識。而這些則為他今後的仕途開啟了一路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