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2章 後記:甲乙丙丁戊己庚辛(2)(1 / 1)

回首在大學的時光,發現真的過得快。正如某某某說的: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迷迷糊糊中大學四年就快過完了。 在此司馬奉勸各位大一大二,或者說還在高中的校友們要早替自己的大學生活做打算,不要得過且過,否則到了最後就會想司馬一樣,空悲切。 在此我推薦覃彪喜的《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和熊顯華的《尋找漸漸迷失的自己》兩本書,前者網上有TXT格式電子書,後者尚無。 丁:下一本書。 前麵司馬說了可能會休息一段時間,等到司馬覺得時機成熟之後,就會動筆寫《校園》與《血狐狸》之間的故事,那是司馬籌劃許久的,比《校園》、《血狐狸》更早。可以說,《校園》隻是他的序言,《血狐狸》隻是他的外傳。那是一個關於無憂、二胖、楚晴、錢小枝的故事,大家敬請期待。 戊:我的鬼神觀 在《血狐狸》和《校園》中,大家應該可以感受不到太大的恐懼感(至少,司馬一直這樣認為。)因為司馬認為,鬼其實並不可怕,人定勝鬼! 首先,從生理上說,鬼是人死後的產物。沒有道理,人死後會比死之前還要厲害,那這樣的話還要活人幹嘛?大家一起死了豈不痛哉。 其次,從心理上來看,大家是聽多了鬼故事,看多了鬼小說和鬼電影,這些故事無形中傳遞鬼恐怖理念,久而久之形成了對鬼的恐懼習慣。到最後,其實誰也沒有見過鬼,可誰都說鬼可怕。可鬼究竟恐怖在哪裏?校友們可以去問問鬼。 己:中國的神話係統 這是最頭痛的部分,司馬在《血狐狸》中有過解釋,這裏不再多說,隻給大家講講魂魄方麵的。 在遠古巫術盛行的時候,人們認為,人死後會產生魂魄,他的魂魄會回到部落祖先的發祥地。這和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有關,人類基本上都是處在背井離鄉的狀態,一遇到災荒,便是整個部落遷徙。而背井離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回到故鄉。生前沒有可能,於是他們便希望死後能夠,當今這種觀點在不少少數民族依然存在(因為據說,少數民族都是讓最初的華夏民族給趕到邊遠地方去的。)。 在佛教傳入以後,佛教認為,人死後會產生魂魄,這個魂魄會積壓到地獄,然後在地獄遭受閻王清算以後,轉世投胎,再世為人(當然是六道輪回,運氣不好為豬為狗)。 這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是從來沒有過的觀點,而且他是及其“可怕”的。你想想,假如我這輩子是個乞丐,隻要天天燒香禮佛,那下輩子就有可能做大官。如果我要是發狠,把命都賣給佛祖,那豈不是來世可以做王爺、皇帝。於是乎乞丐就可以阿Q式的看著那些達官貴人新道:你們神氣什麼,別看你們現在人模狗樣,有錢有勢,大爺我下輩子會比你更有錢,於是佛教就像現在互聯網中所說的“病毒式傳播”一樣,在底層民眾中傳播開來,並且滲透進上層階級,並最終影響到中華文化。

於是借鑒了佛教的,集合先秦方術、黃老之術、巴蜀巫術的道教成形了。在道教的理論中,似乎人死後都得入地獄,而且貌似永遠都留在地獄!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在農村,每逢清明節、中元節、春節等等,大家都會燒紙錢、掃墓,希望死去的祖先能夠保佑自己。

可是如果如佛家之說,人死後都去投胎了,你就是燒再多的紙錢,他們也收不到啊,更別說保佑了(他比你還小了)。這不就是在浪費紙嗎?

在中國曆史長河中,佛、道、儒三教不斷地相互借鑒,不斷磨合,各自從其他教派中拿去各取所需,於是形成了現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以北方全真教為首的北宗更是主張“佛道儒三教本是一家”。(現韓國的“天道教”也是主張三教合一,日本的“神道教”不是。)

在《校園》和《血狐狸》中,司馬試圖迎合巫、佛、道三家的觀點,將三魂分別送往三個地方。即:回到祖先發祥地(歸祖魂)、輪回投胎(輪回魂)、留在地獄守護後代(守家魂)。但是這樣寫真的很累,因為之前司馬還沒有發現任何運用了這套理論的小說,所以處理方麵顧忌太大,太麻煩。所以司馬以後的作品可能會取消這套理論,隨大家的潮流。

庚:感謝的名單:親愛的讀者們!

辛:司馬偷偷想告訴你的

如果你堅持看到了這一條,那司馬就告訴你,本書的另一個立意:如果你有了喜歡的對象,就及早表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