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前列腺癌患者之不宜(3)(1 / 2)

97.不宜忽視內分泌治療

1941年Huggins和Hodges發表了《去勢、雌激素和雄激素注射對轉移性前列腺癌血清磷酸酶的作用》的論文,他們發現升高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在去勢後即下降,堿性磷酸酶初始階段有緩慢上升,後下降保持正常。這些磷酸酶水平變化通常和前列腺癌症狀有關。Huggins因為發明了前列腺癌的內分泌治療,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前列腺的發生、發育與維持正常的結構和功能均受到內分泌激素的調控。實驗表明,當鼠去勢後,前列腺上皮的超微結構成分顯示出明顯的退行性變,而當再對這些去勢動物給予睾酮後,又可恢複前列腺上皮的正常結構。雖然前列腺癌的確切發病機製尚未完全明了,但種種跡象包括實驗結果與臨床觀察表明,雄激素(包括睾酮和DHT)與前列腺癌的發病存在著非常明確的因果關係。雄激素水平高的人群,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要比雄激素水平低的人群為高。在前列腺癌發病過程中,除雄激素這一因素外,雄激素受體在這一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內分泌治療作為前列腺癌非手術治療的主要方法,尤其在對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性處理中已廣泛應用。內分泌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對抗雄激素對前列腺的繼續作用,因此在治療方法上主要有抑製睾酮的產生;切除雙側睾丸,杜絕睾丸來源的睾酮產生,切除雙側腎上腺,杜絕腎上腺網狀帶組織合成的雄激素。因這一方法療效欠佳,不良反應又大,目前已基本禁止使用。主要采用抑製類固醇的產生,使睾酮合成受阻;阻斷雄激素對靶細胞的效應作用,等等。現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①雙側睾丸切除術;②LHRH類似物治療(抑那通等);③抗雄激素治療(氟他胺等)。治療方法上有單種方法治療,或幾種方法聯合進行。經治療對大多數患者都有一定療效,而雄激素聯合間歇阻斷治療方法為目前治療方向,以此來延長前列腺癌細胞對雄激素的敏感性,減少雄激素非依賴性細胞的產生,以增加療效。

1992年,Beginning首次對這一概念做了臨床試用,他們對1組47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間歇性雄激素抑製治療,隨訪時間平均125周,開始治療應用雄激素聯合阻斷,血清PSA降至正常水平後,停止治療行臨床觀察,待PSA再回升至10納克/毫升以上時再應用抗雄激素治療,據初步觀察,間歇性雄激素阻斷治療對患者的生存率及腫瘤進展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而明顯地延長了腫瘤對雄激素的依賴時間。在選擇間歇性抗雄激素治療時,對經治療6個月後血清PSA仍不能降至4納克/毫升的患者,不宜作為治療對象。其他的一些研究中心所顯示的資料也表明,間歇性雄激素阻斷是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它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而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98.不宜過高依賴內分泌治療

前列腺癌是一種異質性很強的惡性腫瘤,從已建立的前列腺癌細胞係、動物模型及臨床表現均顯示了這一生物學行為的特性,其中表現出來的是其生長對雄激素的依賴性與非依賴性。

有人做過實驗,用兩種已知的前列腺雄激素依賴性和非依賴性癌細胞,同時製成鼠的前列腺癌模型。當切除睾丸去勢後,雄激素依賴性細胞發生死亡,腫瘤停止生長,而雄激素非依賴性細胞繼續生長,腫瘤進一步長大。但目前對前列腺癌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對雄激素的依賴性和非依賴性的確切機製尚未完全明了。

一般認為,前列腺癌出現這種對雄激素依賴性和非依賴性的可能原因有,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依賴於雄激素的存在與刺激,但當睾丸切除後,前列腺內隻減少了60%的睾酮來源。其餘40%的DHT仍由來自腎上腺皮質網狀帶分泌的雄激素來合成。前列腺癌細胞在這種低濃度DHT的環境下,逐漸變為對雄激素不再依賴,原來對雄激素的依賴性變成不再敏感而成為雄激素非依賴性細胞。還有人認為,前列腺癌組織中本來就存在對雄激素不敏感的細胞群,一旦雄激素依賴性細胞由於去勢及激素治療而凋亡消退,這些雄激素非依賴性癌細胞群逐漸成為腫瘤的主要細胞而對激素治療產生抗性。另外,前列腺基底細胞含有大量的抗凋亡基因(如bci-2、突變型P53)、雄激素受體發生突變和突變後的受體對雄激素不再敏感,等等。以上這些因素可能是導致患者去勢及激素治療後前列腺癌細胞對雄激素的依賴性向非依賴性轉變的主要原因。大多數患者前列腺癌的生長一開始均依賴於雄激素的刺激,表現出對雄激素的依賴性,但當患者在臨床采用抗雄激素治療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腫瘤平穩期,患者遲早又出現對雄激素不敏感的雄激素非依賴性細胞的生長和發展,抗雄激素治療對患者來說隻是延緩病情發展的一種措施,一旦前列腺癌細胞轉成對雄激素非依賴性的癌腫,臨床治療上則變得更為棘手。因此,我們不能過高依賴內分泌治療,在進行內分泌治療時,需定期複查。一旦出現腫瘤體積縮小、腫瘤降級以及出現腫瘤轉為對雄激素非依賴性的癌腫,則考慮選擇放射治療或根治性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