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電能集團還按期在香港召開股東大會,電能集團首席執行官呂海江主持會議,會議中他突然離席接聽電話,直至會議結束才返回。
這一天,電能集團還發布了其便攜、移動、專業三大係列共12款發電充電新品,公司對外表達了對太陽能應用市場的信心。
一切正常運轉,股價的暴跌似乎就連電能集團自身也始料未及。
到底是誰引發了電能集團股價的暴跌?這次事件之前,電能集團一直處於水火交融之中。
一方麵,上市之後,電能集團股價暴漲了近5倍,這讓持有漢能50%股票的呂海濱的資產超過3000億港元,一舉成為中國首富。
另一方麵,隨著電能集團股價的暴漲,股民將這隻股票稱為“妖股”,而電能集團變成了一家公眾“看不懂”的公司。
在6月股價的24.98港元的高點上,電能集團的市值比其他中國所有電力方麵上市公司市值總和還要高,外界對此充滿疑惑。
在質疑中,媒體進一步對電能集團資金、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揭露,引發了近期漢能與《中國企業家》、《第一財經日報》之間的相互指責。
知名經濟評論人陶短房撰文表示,盡管電能集團還在不斷“澄清”,但“移動光伏發電”的盈利模式仍是一筆糊塗賬,到底賺錢與否,怎麼賺,賺了誰的錢依舊不詳。
“9·10黑天鵝事件”是電能集團帶給社會的又一聲驚歎。難道是紛繁的輿論壓力下,資本大鱷做空電能集團引發股價劇烈跳水?事件發生後的頭兩天,很多投資者都在做如此猜測。
9月11日,美國福布斯網站披露,有兩隻對衝基金一直在做空電能集團,這兩隻基金分別是辯證資本和伍德資本。
而國際資本的這一動作似乎順理成章,更早之前,法國巴黎銀行今年5月16日發布了一份針對電能集團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的主題為《估值過高,維持“減持”評級》。
然而,即便資本大鱷看空電能集團,時間為何選在9月10日這天?
資本市場一直希望從電能集團的自身尋找答案,因為在公司資本麵、資金鏈和資本運作方麵,無人比呂海濱更清楚電能集團的現狀。
9月11日,針對媒體報道,電能集團進行了回應,大體意思是,公司運營情況及資金狀況良好,不存在因電能集團集團股票折倉導致股價大跌,集團和關聯人士沒有出現減持套現行為。
僅從聲明中,無人看出電能集團有何不妥。但很快,媒體發現電能集團有重大資本動作沒有對外公布。
9月12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公開披露的信息中發現,9月9日呂海濱手頭持有的股份中,淡倉股數突然增加了17.96億股,淡倉的持股比例從5.81%增加到7.71%。
淡倉,一般意味著股東“做空”手上的股份,將股份借予他人,或者是投資者有義務交付標的股票,例如用於融資的股權質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