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一)城鄉二元結構
在糧食統購統銷體製、戶籍製度和就業製度的共同作用下,導致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其中戶籍製度是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因素。為了把城市裏享受低價格農產品的人數限至最少,需要設立一些製度約束。以戶籍製度為基礎的城鄉分割體製,將城鄉居民分割成了兩個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嚴重不平等的社會集團。
(二)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的影晌
政府事權劃分不合理,根據財政分權理論,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性公共服務的提供,地方政府負責地方性公共服務的提供,跨區域性的公共服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或幾個地方政府聯合提供。但實踐中,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劃分上不盡合理。並且,政府財權事權不對稱,現行“分稅製”財政體製是製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大瓶頸。因此,事權下移、財權上移,導致政府間財權事權不對稱,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
(一)基礎教育方麵。首先明確政府基礎教育事權。基礎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基礎教育應由政府提供,並且應由高層次的政府來提供。並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保證城鄉基礎教育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並且著重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的最有效措施。建立統一的基礎教育的辦學標準,提高從事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師水平,優化城鄉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
(二)基礎醫療衛生方麵。在基礎醫療衛生方麵,首先財政對基礎醫療衛生投入的點要從城市轉向農村。無論是從醫療衛生總費用還是從人均醫療衛生費用來看,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遠遠低於對城市投入的水平。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縮小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條件的差距。政府要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的投入和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政策支持,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因地製宜的建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可以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農村地區舉辦合作醫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舉辦合作醫療保險,合作醫療保險是合作醫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社會醫療保險製度,社會統籌和抵抗大病風險是其主要特征。這一製度適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采用。
(三)基本社會保障方麵。首先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一是要為農村社會保障提供比較充足的財政資金支持,確保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到位。二是要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在農村社會保障中的支出責任。另外需要建立農村居民低生活保障製度,明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保障對象和保障標準,並且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資金來源機製,同時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並且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係。
參考文獻:
[1] 羅麗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知識經濟.2010.2
[2] 曾福生.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製度研 究.博士論文.2010.7
[3] 李爽.逐步實現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性思考.價格 理論與實踐.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