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在語文課堂中利用古文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感及美德(2 / 2)

文以載道。古文的說理,大到宇宙、自然、人生哲理,小到一草一木帶來的啟示,無不精辟深刻,令人折服。蘇軾的《赤壁賦》,借赤壁之境憑吊古人,排遣心中鬱悶,闡述了“物我皆無盡,何羨長江之無窮”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仍可作為我們今天做人的準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論證的是做人的骨氣;荀子的《勸學》篇,闡述的是學習的道理;“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這些道理讓學生終生受用;賈誼的《過秦論》闡述的是治國的道理,“仁義不施,攻之勢異也”;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借遊褒禪山闡明了“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的道理。

古文闡述的道理,是曆代先賢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它經曆了時間的淘洗和實踐的驗證,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可靠的理論指導。

古文高揚著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這是我們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學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愛國和有骨氣。古文對祖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的記載,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形象寫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對愛國精神的具體闡釋,曾經激勵了無數炎黃子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則表現了文天祥在敵人麵前寧死不屈、堅持民族氣節的光輝品質。“死去原知萬室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八十歲詩人陸遊的愛國絕唱。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把憂國愛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高峰。

民族的浩然正氣、錚錚鐵骨、民族氣節、愛國情愫,即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就凝聚本在這古老的文字裏,形象地寫在這些民族脊梁的言行中,正是這些有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的中國人,豐富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內涵,也正是有了這些人文精神的影響,我們的民族才會涉過漫漫的曆史長河,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曆經磨難而不屈服,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他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而作為德教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古文,曆來是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視的。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作為中華民族未來希望的青少年們,理應擔負起繼承、發揚和創作中華文明的重任,讓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長盛不衰,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