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中國的全球戰略思維重新審視海外華文傳媒(1 / 3)

以中國的全球戰略思維重新審視海外華文傳媒

重點話題

作者:程曼麗

海外華文傳媒是世界傳媒體係中的一個特殊支係,其特殊性就在於,它的創辦者(及受眾)與祖國或祖籍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一聯係決定了二者之間“自變”與“因變”的關係狀態——祖國或祖籍國的變化必然引起海外華文媒體相應的變化,反過來,海外華文傳媒發展中的每一個重大變化,都可以從祖國或祖籍國的變化中找到依據。進入21世紀的十餘年來,特別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人執政以來,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以獨特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全球戰略思維不斷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心,在世界格局加快演變的曆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麵向全球傳播的信息網絡逐步完善。凡此種種必將對海外華文媒體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它在未來的若幹年內發生重要的變化。

一、我國全球戰略格局下的媒體布局

中國全球戰略思維(格局)的形成始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就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點。鑒於“文革”期間經濟上的停滯狀態,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中國政府將工作重心放在國內的經濟建設上。在此期間,雖然黨和政府在外交領域進行了持續努力——從恢複與加強大國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入手,發展多邊外交,關注國際社會的普遍性議題,參與聯合國各領域的活動,包括維和行動,展現出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積極融入世界的姿態。但是,由於國家綜合實力有限,所處外部環境又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中國始終秉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一般采取“擱置爭議”、淡化糾紛的策略,即使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意見相左,也多以“棄權”表態,總體上表現出隱忍、克製、低調的特點。與此相應,改革開放近30年間,中國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也隻是階段性地被關注,沒有進入國際輿論的“聚光區”。

2008年以後情況逐漸發生變化。這一年,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成為國際輿論矚目的焦點。2008年年底,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積極出資救市,先於其他國家從危機中脫身。2009年,中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輿論中的“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不斷放大,中國外交也麵臨著日益複雜、被動的局麵。如何擺脫這種局麵,突破大國關係、多邊關係中存在的瓶頸,從戰略全局的高度進行外交上的籌謀擘畫,是新時期中國領導人麵臨的重大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走上中國政治舞台的前沿,並在國際社會的矚目下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由此成為新一屆領導人治國理政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思想。在其後不同場合的多次闡釋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更要求“注重闡述中國夢的世界意義”。這充分表明,在上一屆國家領導人重點研判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基礎上,新一屆領導人開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站在全球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和規劃中國的發展,形成了與時俱進的全球化思維(格局)。

基於這一思維格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更大的主動性——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自五大洲的57個國家成為其意向創始成員國;積極參與RCEP談判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籌建;加快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努力推動亞太自貿區的建立。此外,中國在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地區性國際組織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中國的戰略部署在世界範圍內獲得認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話語權的擴大和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

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個戰略規劃,始於北京奧運會以後。200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2009-2020年我國重點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總體規劃》,第一次明確指出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打造國際一流媒體是中國媒體今後的發展方向。同一年,中央外宣辦向《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中國日報》等主要媒體投入一筆專項資金,用於國際傳播能力建設。2010年以來,中央重點媒體“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在采編網絡的建設、記者站點的拓展、營銷平台的延伸、內容產品的精細化等方麵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新華社海外分社已達170多個,駐外機構數量居世界首位。中央電視台開播了9個國際頻道,成為全球唯一用中、英、法、西班牙、俄、阿拉伯6種聯合國工作語言播出的電視機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使用64種語言對外播出,是全球語種最多的媒體機構。但是平心而論,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我們的近鄰俄羅斯相比,中國媒體的綜合實力還不夠強大,對外傳播仍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反複強調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