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孩子出現精神障礙,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我們做父母的應努力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各方麵的生活技能。專家解釋,所謂的“生活技能”,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自身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根據孩子性格的不同,可以具體表述為以下幾種能力。
了解孩子自身的特點,培養孩子自我認識能力。兒童、青少年一般對自己長處和短處不了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認識不到位,對將來的目標心中無數,往往是我們做父母的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隻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孩子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那麼,一旦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隻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正確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首先讓孩子要懂得客觀地評價自我,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這樣他們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兒童、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種種原因,對自身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製自己的情緒,造成沒必要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泄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這樣不僅使他們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當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學會傾聽和表達,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很多兒童、青少年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青少年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裏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他人的溝通,這樣,由於長期的聽不進去,說不出來,很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裏,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最終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孩子在與他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識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采取友好對待、和睦相處的態度,麵對人際交流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采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理解並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過多的嗬護,導致一些兒童、青少年往往隻關心自己眼前的事物,對他人漠不關心。這樣的話,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讓孩子自己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雖說是一種付出,但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快樂,這是我們培養兒童、青少年快樂心情、健康行為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
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矛盾和衝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衝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著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久下去,將使他們處於抑鬱、焦慮心理當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幫助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嚐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盡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