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老年人的體育健身(4)(2 / 2)

呼吸運動的觀察

正常呼吸運動是有節律的,是通過神經中樞及神經反射性調節來實現。呼吸運動全靠胸廓的擴大和縮小,帶動肺的張縮,並借助膈肌和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而實現的。正常的呼吸運動由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組成,吸氣為主動運動。呼氣為被動運動。由外觀看,正常的呼吸是呼氣長而吸氣短。

男性及兒童以腹式呼吸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為主。某些疾病可使這兩種呼吸運動發生變化。肺炎、嚴重肺結核、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肋骨骨折等,可使胸式呼吸減弱而腹式呼吸增強。腹水、腹膜炎、腹腔內巨大腫瘤、肝脾極度腫大等,可使腹式呼吸減弱而胸式呼吸增強。

呼吸運動還有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氣流進入肺部不暢,呼吸肌的收縮使胸腔內負壓加大,出現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及肋間隙向內凹陷,稱為“三凹征”。因氣管異物梗阻使吸氣時間延長,稱為吸氣性呼吸困難。下呼吸道部分梗阻,因支氣管哮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阻塞性肺氣腫,均可使氣流呼出不暢,呼氣時間延長,稱為呼氣性呼吸困難。

老年人病情危重時,須仔細觀察呼吸的各種變化,以便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有效的處理。

“腿先老”的預防

“人老先從腿上老”,雖是一句俗語,但它說明了人在衰老過程中,常先出現腿腳不靈,即下肢筋骨酸痛無力、關節發僵、走路緩慢,有時不穩並容易跌倒。

導致“腿先老”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①腰腿骨與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如腰椎骨質疏鬆症引起椎骨塌陷、脊柱彎曲、骨質增生,甚至壓迫脊髓神經產生腰腿疼痛;②髖、膝、踝等大關節的軟骨磨損、骨刺形成;③因病長期臥床,使下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關節僵硬;④過於肥胖者,下肢負擔太重,關節勞損、跟下脂肪墊變性;⑤久居室內、少見陽光的老人因維生素D合成障礙,可發生骨質疏鬆症,特別是下肢承重骨易彎曲變形等。

許多長壽老人的經驗是,“要想預防‘腿先老’,必須多練走與跑”。因為走路和跑步,可以增強下肢的肌力、關節韌帶的韌性,以及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定性。另外走路和跑步還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從而推遲肌肉、韌帶、骨與關節的退變。經常練習走路和跑步還能使中樞神經係統保持活力,提高其反應性。但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分別選擇以下鍛煉方法。

1.步行:適合於初練的老人。速度每分鍾由30~40步,逐步提高到60~90步,一次行程3000至3500米,每天1~2次。經過1~2個月的鍛煉,速度和距離都可增加。

2.慢跑:每分鍾跑100~120步,每次跑10~20分鍾。每天1~2次,1至2個月後,可適當提高速度和增加距離,但以自己的心肺功能能夠適應為宜。

3.遊泳:遊泳時要克服一定阻力,所以不僅能鍛煉人的四肢肌力,也能改善脊柱活動和提高關節功能。

4.體操和打拳:主要適用於不宜步行、慢跑以及遊泳的老人。這種運動活動量小、動作輕柔,不僅能鍛煉全身筋骨,避免關節僵硬,還能調節神經、提高心肺及消化功能。所以有“太極朝朝走,能活九十九”的說法,體操和太極拳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20分鍾,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運動時還可適當放低重心,增大運動幅度以增強運動量。

5.搖胯旋膝:有通利關節的作用。主要適於年歲較大、彎腰踢腿不便者。練時先搖胯後旋膝。搖胯時兩足分開,雙手分別置於同側胯部加以保護,以髖關節為軸心進行環轉活動。先由左向右環轉3~5分鍾,再由右向左環轉3~5分鍾。接著雙腿半蹲,兩手改按膝蓋骨作旋膝運動,同樣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各旋轉3~5分鍾,每天可作3~5次。

6.自我下肢按摩:年老體弱運動困難者,可取坐位對腿部肌肉用揉捏拍打、將順點散等手法進行按摩。以行氣活血、舒張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