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衝擊和激怒療法
1、衝擊療法 衝擊療法就是把使病人發生恐懼反應的某事物或某刺激再次呈現其麵前,從而使病人對此事物或刺激的恐懼反應逐漸消退。為了使病人更快地收到療效,可以把某事物或某刺激整天暴露在病人麵前,由於持續地猛烈刺激,使恐懼反應在短期內由高度緊張而漸趨消退,從而短期內使疾病治好,這就是衝擊療法,也是暴露療法的一種,又稱滿灌療法或情緒充斥療法。意即由於持續暴露在刺激中,使恐懼情緒高度充斥,久則滿,滿而溢,這樣就使恐懼情緒很快消退了。
2、激怒療法 我國古代有很多激怒療法的故事。相傳揚川縣令孫勝,因心事不遂,憂思過度而患抑鬱症,多方服藥無效,便請來名醫李穎診治。李穎精通中醫,且詩文絕倫。他通過麵診和閑聊已知縣令病因,便讓人取來紙筆,開了一個奇妙的處方,然後索要了許多酬金。李穎走後,孫勝拿起處方細看,隻見紙上畫有一個光著屁股的小孩,背上寫著孫勝字樣,下麵落有一首詩:“縣令姓孫實不祥,呼宗喚爺度時光,開口比人小兩輩,姓‘兒’也比姓‘孫’強。”孫勝看罷,氣得哇哇大叫,他越看越怒,越想越氣,一陣翻滾惡心吐出一灘惡臭穢物,誰知頓感心舒氣暢,憂鬱之症一掃而光。
還有一個故事也很典型,傳說戰國時代的齊閔王患了抑鬱症,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詳細診斷後對太子說:
“齊王的病隻有用激怒的方法來調理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齊王,他肯定要把我殺死的。”太子聽了懇求道:“隻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後一定保證你的生命安全。”文摯推辭不過,隻得應允。當即與齊王約好看病的時間,結果第一次文摯沒有來,又約第二次,第二次沒來,又約第三次,第三次同樣失約,齊王見文摯恭請不到,連續三次失約,非常惱怒,痛罵不止。過了幾天文摯突然來了,連禮也不見,鞋也不脫,就到齊王的床鋪上問疾看病,並用粗話激怒齊王,齊王實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罵文摯,一怒一罵,鬱悶一瀉,齊王的抑鬱症就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後並沒有保住文摯的性命,齊閔王還是把他殺了。但文摯根據中醫情誌治病的“怒勝思”的原則,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療手段,卻治好了齊王的抑鬱症,在中國醫史上留下了心理療法的一個典型範例。
(八)怡悅和羞恥療法
1、怡悅療法
相傳金元名醫張子和善治疑難怪病。一天,一個名叫項關令的人來求診,說他夫人得了一種怪病,隻知道腹中饑餓,卻不想飲食飯菜,整天大喊大叫,怒罵無常,吃了許多藥,都無濟於事。張子和聽後,認為此病服藥難以奏效,告訴病人家屬,找來兩名婦女,裝扮成演戲的醜角,故作姿態,扭扭捏捏地做出許多滑稽動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悅。病人一高興,病就減輕了。接著,張子和又叫病人家屬請來兩位食欲旺盛的婦女,在病人麵前狼吞虎咽地吃東西,病人看著看著,也跟著不知不覺地吃起來。就這樣,利用怡悅引導之法,使其心情逐漸平和穩定,最後終於達到不藥而愈。
2、羞恥療法
羞恥是人的本能,中醫利用這一本能,治療一些疑難怪症,收到了神奇的效果。傳說有一民間女子,因打哈欠,兩手上舉再也不能下來,吃藥治療無效。名醫俞用右,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裝要解開這位女子的腰帶,揚言要為她做針灸治療,女子被這突如其來的手勢動作驚怒了,不自覺地急忙用雙手掩護下身,急則生變,雙手順勢自然下垂複原,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九)漂浮和光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