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藝青年去救國(1 / 1)

文藝青年去救國

嘻遊紀

作者:王雷

革命黨人蔣翊武自小就與眾不同,他經常問:為什麼有人富,有人窮?同樣是人,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這些問題實在深奧,沒人能回答得了。於是他就自己想,越想問題越多,思想也越來越成熟。

蔣翊武的父母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因為這孩子注定不平凡。可大家說好不算好,必須請權威專家——算命先生鑒定。但蔣翊武不待算命先生開口,就來了段感人肺腑的獨自:為什麼皇帝可以高高在上,而草民要匍匐在地?算命先生聽罷,向蔣翊武的父母拱拱手:“令郎天資卓絕,以後必成大器,但首先要讀書。”從此,蔣翊武背起書包,進了學堂。

除了讀書,蔣翊武也愛讀天下,閑暇時常偕幾個好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睥睨一切。一些同學參加科舉,他麵帶冷笑,投以輕蔑一瞥。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蔣翊武痛哭流涕,邊哭邊喊:“祖國啊,快快好起來;清狗啊,我要推翻你!”淚流了,話說了,蔣翊武高姿態地踏上了革命之旅。

革命也要有路線,按當時的慣例,先去日本淘金,淘來革命的戰友、計劃、軍火。但去日本要先到上海。一天,滿腔豪情卻又無比苦悶的蔣翊武在海邊彷徨時,碰到了知己楊卓林——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熱血青年。

楊卓林家貧,經常借鄰居家的蠟燭讀兵書、演義。書讀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投筆從戎,駐守在京津一帶,曾抵禦八國聯軍,手刃數人,自己也身負重傷。養好傷後,楊卓林遍遊大江南北,結交各路豪傑,豪氣更為高漲,後來還考入南京將備學堂。當時盛傳兩江總督周馥要將金陵獅子山租給德國,楊卓林聽了,到處嚷嚷要殺了賣國賊。最後賣國賊沒殺成,楊卓林卻逃到了日本,潛心學習製造炸彈。

1906年,楊卓林潛回上海,等待從日本運來的軍火。可是左等右等都沒等到,滿腔的豪情化為憤懣。正在這時,他遇見了蔣翊武。兩個失意青年一見如故,遂共同創辦了一份報紙——《競業旬報》。不過楊卓林還沒忘記炸掉周馥這一偉大理想,於是他帶著炸彈上路了。途中遇見兩位老鄉,幾句話聊下來,得知也是革命中人,楊卓林不禁暗自慶幸。可他高興得太早,這兩位是周馥派來的密探,於是楊卓林光榮犧牲。

得知知己喪命,極度悲憤的蔣翊武回到家鄉,時而整天待在家裏,時而喝酒看兵書,時而仗劍高吟。不久,他做出決定:既然文藝救不了國,那就去當兵。於是他來到武漢,當了兵,還做了班長。

不過,當兵不泯文藝心。辛亥年(1911年)大年初一,黃鶴樓上舉行了一場小型春節團拜會,幾位青年為一個文學團體的名稱爭得麵紅耳赤。經過一天的激烈討論,他們終於定了個很給力的名字——文學社,社長便是26歲的蔣翊武。從此,蔣翊武終於走上了一條靠譜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