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雲:鼓角翻江,旌旗轉陝,益州千裏雲昏。有客哀時,江頭自拭啼痕。誰知鐵馬金戈際,共閑宵,細雨清樽。喜風流詞筆,人間玉樹還存。是非成敗須臾事,任黃花壓鬢,相對無言。虎戰龍爭,幾人喋血中原。莫隨野老吞聲哭,縱眼枯,不盡煩冤。付驛亭落花,他年此際消魂。——調寄《高陽台》
這是1911年辛亥年督辦川漢粵漢鐵路大臣端方、端午橋的總文案夏受田和端方入四川路過永川時填的一首詞。副標題叫:題永川行館。
話說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兩宮西狩,駐蹕西安行在。端方時任陝西布政使,迎鸞護駕,很會當差。時方夏日,西安天熱,慈禧老佛爺想喝冰鎮酸梅湯。端方便著屬下想法,一個陝西本地人告訴他,西安百裏之外的太白山一古洞內有萬年不化之冰。此冰生於天地造化之時,最是純粹,人若食之可身輕體健,延年益壽。那練功修道之人食之,除功力增加百倍之外,得道之人還可白日飛升。但要下得古洞取冰,需用寶物祭祀守洞的金龍,方能取冰;否則,取冰之人枉丟性命。你如用槍炮去打轟那金龍,金龍固然騰飛遠避,但那冰也不能食用了。所以從古自今,並無一人食得那稀世之冰。
端方將此事奏明太後,那慈禧聽說有如此絕品,她是個驕奢之人,那裏肯放過這絕世口福,便隨手取下手腕中的一串碧玉珠子,說道:"將我這串珠子去祭祀那孽龍總可以了吧!""嗻!"端方退下後,立即組織人馬,打造工具去那太白山古洞取冰。
那冰取來後,行在禦膳房做成酸梅湯,慈禧飲後感覺果然是沁人心脾,絕域佳品。心中大喜,隨手就將祭祀金龍的碧玉珠賞給了端方。端方感慈禧太後的恩寵,將這碧玉珠須臾不離身。當差更賣力,又在行在打造了一間冰室,每日著人用車連夜將冰運來,鎮在冰室之中,慈禧太後居住其中甚是涼爽舒適,多餘的冰又做成各種飲料供行在的大小官員、太監宮女飲用,討得上下都歡喜,人人稱讚端方會當差。
後來端方在四川資州(今資陽)遇害,這碧玉珠便流落到了四川。由此引出一段傳奇,聽在下慢慢地道來。
川人喜喝川西南山野間產的茉莉花茶。這茶可以說是色、香、味、形都具備。當沸水衝泡一會兒之後,揭開茶蓋,就會清香撲鼻。泡茶的茶具一般是三件為一套:茶蓋、茶碗、茶船子(茶托),俗稱"蓋碗茶"。茶桌大多是小方桌、小長條桌、或小圓桌,坐的是有靠背和扶手的竹椅,無論正襟危坐或斜倚靠背都舒展自如。
綿竹縣東門大橋傍有一家"飲濤"茶館。茶館臨河而建。臨河一邊是半邊吊腳樓,正門朝往半邊街,因一邊是河,一邊是街房,馬路在二者中間穿過,故稱作"半邊街"。從馬尾、漢旺山區流下的河水從大河半個多月下來,在"飲濤"茶館書場還是很賣座的。茶客都是"老書迷",哪一部書沒有聽過?今天哪個動刀,明天哪個人頭落地,書中的枝枝葉葉,那些書迷都是心中有數的。正書說得好,還要插科打諢給茶客書迷提神,寓嘻笑怒罵於稗官野史之中。於是半截在綿竹縣城名聲大噪,於西門上也是說評書的藝人"潘三俠"並稱為:東楊西潘,儼然是楊家將與潘仁美對陣。流到清道鄉進入射水河,最後彙入石亭江。
由於"飲濤"茶館在城鄉結合處的東門河邊,一天裏麵鬧哄哄的。燒煙賭錢、編方打條說爛事的;陪嫖伴賭、看相算命合八字的三教九流的人進進出出,很是熱鬧。到了晚上附近的手藝人、小商小販一天的工作完了,則到"飲濤"來喝茶聽評書。說評書的藝人外號人稱"楊半截"。因為他說一部書經常不說完,又開始從頭說另外一新書了。所以聽評書的茶客給了他這個外號。其實是茶客並無貶義,隻是由於國人愛給人起綽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