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
第一章“出”字大院
“朱門”,朱家老院慣稱,座落盆地中部。說它老,逾百年。朱氏族譜載,光緒坐龍庭次年,朱氏“填四川”第十代,族旺家興,族長朱順成遵從祖訓,依照湖廣建築風格,於祖傳宅基上大興土木,重新修竣朱家大院。
新院大小房屋八十間,雄踞半個山灣。四個三合院擺前後兩段,前後各兩,兩相對稱,左右成列,前後成行,如同巨型“出”字。前段兩三合院之間,乃朱家祠堂,後段兩三合院之間,乃《禹王殿》。“出”字當中那一豎筆,位於中軸線上,其頭大槽門,其尾《禹王殿》,中段則是朱家祠堂,一條蓋頂長廊貫之。
清一色湖廣建築。高屋脊,淺翹角,小青瓦,低飛簷,穿鬥結構,屋頂兩端,峭立山牆。樟木房柱,鼓形石墩,柏木板牆,花格雕窗。至於地麵院壩,全鋪紅砂石板,蓋沒黃褐土泥。
前段三合院的壩前,卻是深水荷塘,寬約三丈,如護城河。左右荷塘之間,立一槽門,石柱石梁,兩扇雜木槽門厚重,鐵釘密紮,緩緩開來,吱嘎聲沉滯而悠遠。槽門上方石梁,凹刻楷體四字:“龍興朱門”。
若進朱門,先進槽門,走完前段長廊,路過右首朱氏祠堂,走完後段長廊,便至《禹王殿》前,拐左巷去左三合院,拐右巷去右三合院。
四套三合院的結構一樣,大小房屋各二十間,包括灶房牛圈豬圈。三合院正廂較大一間為堂屋,全家敬祖議事場所。三合院兩邊為廂房,左為東廂,右為西廂,廂房為家人吃飯來客聚會,餘皆睡屋。灶房在西廂與正廂轉彎處,不遠則修豬圈人畜糞坑,牛羊圈則在東廂南頭後溝,便於出入耕牧。如此結構,遍及當地,隻是房屋多少麵積大小標準高低不同罷了。
可能因為姓朱,新院門窗牆柱用漆,沒用普遍的黑漆,調製土漆時摻上朱砂,幾近紫色豬肝,槽門紫紅更濃。遠遠看去,除青瓦屋頂外,紅牆朱柱,典雅肅穆,酷似宮闕。青山綠竹映襯,別有一番情致。其排場大氣,龍興場無二。
管轄朱門的龍興場四裏遠,座落涪江左岸岩畔,街道由東而西,一裏半長。街後岩高十丈,褐色砂岩,峭若斧劈。滔滔涪江正西奔來,撞上高岩,拐個大灣,奔向東南,似巨龍搖頭甩尾,故得名“龍興場”。岩腳形成一鉤清澈深潭,曰“龍潭”。不過,多年來,此地未有龍興跡象,既沒降過真龍天子,也未出過龍子龍孫,倒是盛產一輩又一輩窮莊稼人,高產一代又一代纖夫工匠。鄉民並不氣餒,帶龍字的地名人名,隨處可聞;畫龍雕龍塑龍耍龍,無地不見。離場十餘裏外,龍溪河上的龍洞灣,敬修一座龍王廟,燒香磕拜,絡繹不絕,祈求龍王降福。
新大院竣工時,朱順成請本鄉羅秀才題門匾。羅秀才站立槽門口,麵對紅牆朱門,靈感頓發,立即題上四字:“龍興朱門”,依此生發開來,再題左右門聯:“非龍是龍朱門藏龍;是朱非朱龍興耀朱。”人問何意?秀才慢道:“倘與門匾‘龍興朱門’連貫,便是:龍興不是龍卻是成龍之龍,朱門藏有此龍;朱門的朱是朱色而非朱姓,龍興朱色耀眼了。一處藏龍,全鄉照紅,豈不美哉?”
原來如此!工匠馬上精雕細刻於石柱上。
遠近鄉鄰聞之,紛紛趕來觀看,不禁讚歎:怕是真龍顯靈朱門了!從此,鄉鄰不再喊朱家院子,直呼“朱門”,由此得名。
羅秀才意猶未盡,此後,時而站於槽門,竄改杜詩:“朱門酒肉臭,吾來飽餐也。”時而笑曰:“近墨者黑,近朱者吃(赤)。”有時,語出驚人:“走!赴鴻(紅)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