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是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非常順利。大學畢業的時候,他被學校推薦讀了研究生。但是在攻讀博士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陷入了困境。
困擾源自於他寫的一篇有關美國投資商的論文。他認為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論文,相信這篇論文一定會在金融界引起極大的轟動,對美國金融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他寫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卻很難寫下去了。因為他的導師們認為這篇文章沒有太大的價值,三番五次地勸他早日脫稿。
漢斯的心裏非常不平衡,覺得他們是在嫉賢妒能,他們是怕自己的文章出來後,影響了他們的權威。
漢斯沒有放棄,他想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他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最好的,導師們的意見是他進步的阻礙。
像漢斯這樣的人很多,對別人的批評,常常表現為憤怒、羞愧或恥辱,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別人的眼裏究竟是怎樣的。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各具特色,對待問題時意見相左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一定要容忍別人身上那些你認為是缺點的東西,而躲在自我膨脹的角落裏,以自戀的方式來尋求安慰是非常可笑的。
找準自己的位置
阿根廷青少年心理學家烏戈·勒納指出,阿根廷社會嚴重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近幾年來阿根廷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自戀傾向,對自己的評價太高。他說:“藝術家、運動員、時裝模特和選秀明星成為年輕人的偶像。過於表現自己就是自戀的一種體現,自戀已經滲透到文化社會層麵中。”
心理學家米格爾·埃斯佩切認為,展現自我很重要,因為個性的形成需要借助他人的欣賞。但過度自戀會導致一係列惡劣情況的發生,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
在很多國家都出現了類似於阿根廷的社會問題。年輕人覺得站在高處才是最光榮的,在舞台上或者是運動場上才能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變成一個成功人士。一些選秀節目的盛行,讓很多青少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再專注於學習,而是爭先恐後地向演藝界進軍,而事實證明成功者屈指可數。大家都去電影院看過電影,看電影的時候必須找好自己的座位。生活也是一樣,在不同的時期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能盲目跟風,要有對於自我的正確定位。
一位才華橫溢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全省最有名的民營企業。他靠著名牌大學的證書和超凡的商業設計方案贏得了老板的信任,被任命為辦公室副主任。
在進入這家公司的第一個周末,他請老同學吃飯,席間他躊躇滿誌地告訴同學們,他會很快升職,頂替辦公室主任,成為老板的左臂右膀。同學們都勸他說,剛剛進入公司,不能這麼狂躁,要團結同事,擺正自己的位置。他卻得意地說:“老板已經答應我了,讓我再熟悉幾個月就升職。”同學們見他這樣,也不好再說什麼。
幾個月以後,他得到的結果不是升職而是被解雇了。老板賠付給他不菲的違約金,對以前的辦公室主任沒有采取任何調動。再次聚會的時候,他後悔地說:“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啊。”事實上他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在與同事相處時出現了問題。最終影響了整個公司內部的團結,因此被老板辭退了。
由此可以看出,擺正了位置也就擺正了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和尊重,但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和人平等友好地相處才是最主要的,自戀的人是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的。
芙蓉姐姐們的時尚
芙蓉姐姐這個人物頻頻出現在中國各大論壇上,可以說是一個自戀者的典型代表。她在BBS上堅持不懈地張貼自己呈“S”型的生活照,並留下許多超級自戀的語言。
“我很不快樂,我的不快樂源於我的出眾,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潔的氣質讓我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眾人的目光‘無情地’揪出來。我總是很焦點。我那張耐看的臉,配上那副火爆得讓男人流鼻血的身體,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劇。”
“我也曾有過傲人的輝煌,但這些似乎隻與我的外表有關,我不甘心命運對我無情地嘲弄,一直渴望用自己的內秀來展現自己的內在美……”
“我天生就是一個很焦點的女孩,長了一張妖媚十足的臉和一副性感萬分的身材,穿著大膽張揚,個性叛逆囂張,在各種場合都出盡風頭,自然被我“勾引”來的男人數不勝數。但我好委屈,我過於新時代的外表,總是給人帶來很時尚很前衛的錯覺,可又有誰能料到,我骨子裏流淌著傳統女性近乎所有的美德……”
以上段落均摘錄自芙蓉姐姐的原始發帖。
北京曙光心理谘詢師張進認為,芙蓉姐姐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有著很強烈的自戀傾向。這樣超級自戀的文字背後是一個近乎變態的人格,她以“突破自己”為所有行為的出發點,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顛覆了傳統,在這種顛覆中似乎發現了“真實的自我”,於是一場自戀的網絡狂歡便開始了。在這些自戀者的背後折射出的不僅僅是人格問題,更是一種病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