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論(1)(1 / 3)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具有民間特色的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拔罐療法是以一係列特製的罐具,采用燃燒或抽吸等方法,使罐內空氣排出而形成負壓,從而吸附在人體表麵的穴位或治療部位上,對局部皮膚形成吸拔刺激,造成體表局部充血或淤血,達到用物理方式治療疾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拔罐療法具有器具簡單、操作簡便、易懂易學、無痛無毒、療效迅速、適用麵廣等特點,深受臨床醫生和民間百姓的歡迎,特別適合家庭醫療保健和自我保健者自學自用。

拔罐療法的發展

拔罐療法起源於中國,早期被稱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記載於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晉代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中也有角法治療的論述。角法是用獸角為工具(如牛角、羊角等),即將獸角磨成有孔的筒狀,再用製成罐狀的獸角拔膿血以治療瘡膿腫的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秘要》中,記載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用刺血拔罐等療法治療癰瘡。其後,宋代的蘇軾和沈括所著《蘇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療久咳的方法。明代陳實功著《外科正宗》中有煮筒拔罐療法。劉淵然著《濟急仙方》中記載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拔罐療法的出處、適應證、使用方法和器具形狀等都有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閩中皆有之,係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自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滲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水汽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特別是《醫宗金鑒》中,記載了拔罐配合針、藥的綜合療法。《理瀹駢文》中更記載了用拔罐治療風寒、頭痛、破傷風、黃疸、眩暈等病症的方法。從此,拔罐療法就被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係統的常見疾病。

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

拔罐療法的保健和治病作用,主要通過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和其他保健機理來實現的,總結起來有以下三方麵:

1.物理刺激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使罐內形成負壓而吸附體表,這種強大的負壓吸拔力屬於一種物理刺激。吸拔力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人體體表接受的刺激量或刺激強度的大小。這種物理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感知,經過傳入神經纖維傳至大腦皮層,反射性地調節興奮和抑製興奮的過程,使人體整個神經係統趨於平衡。輕而緩慢的拔罐手法,對神經係統具有抑製作用,重而迅急的拔罐手法對神經係統卻有興奮作用。這種興奮和抑製興奮的過程,加強了對人體五髒六腑和各組織器官的調節功能。有實驗證實,當在胃俞穴拔罐時,胃蠕動呈亢進表現;當在足三裏穴拔罐時,胃蠕動則呈減緩狀態。同時,由於吸拔力的物理刺激,牽拉了皮膚、肌肉、神經、血管及皮下腺體,可引起一係列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和管壁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2.溫熱刺激

拔罐療法產生的局部溫熱刺激(特別是竹罐、藥罐和火罐)可使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從而引起機體廣泛的生物學效應。例如疼痛症狀,主要是皮膚的遊離神經末梢受到傷害性刺激後,釋放出一係列致痛物質所引起的。拔罐療法可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加快,及時排出代謝產物,直接改善了局部內環境,減少或消除了致痛物質的刺激,從而緩解痙攣,減輕疼痛。除此之外,拔罐的溫熱作用還可使局部血管緊張度和黏膜滲透性發生改變,淋巴液循環加速,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加強,形成一個抗病的良好環境。

3.負壓效應

拔罐產生的負壓使局部體表迅速充血、形成淤血,使毛細血管破裂,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它通過神經係統對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同時能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由於負壓的吸拔力迫使皮膚毛孔充分張開,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促進體內毒素的外排,從而達到除病祛邪,邪去正安的目的。

拔罐療法的功能

拔罐療法的保健和治病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發汗解表

通過吸附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以及良性刺激的神經反射作用,達到發汗,祛除風寒、濕邪的目的。這就是傳統中醫學所說的“風寒邪氣隨氣出”。臨床證明,拔罐後汗液排泄增加,可以排泄出體內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乳酸、肌酐等,使外入之病邪從外而解;同時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有害物質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