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規定(1 / 3)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規定

當代論壇

作者:徐紅 代瓊

價值觀是人們對於價值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價值觀分日常意識層麵的價值觀和理論形態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將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過概念、範疇的形式形成的價值觀念體係。凡理論體係必有一個中心主題即理論內核。本文試圖從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視角闡明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本質。

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揭示的價值本質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思想體係,蘊涵著豐富的價值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係的精髓所在。“立場”和“價值觀”屬於同一範疇,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就是一種價值選擇。馬克思主義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代表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為無產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價值取向是追求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始終貫穿著一個核心,即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麵發展。自價值理論在我國興起以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展開了積極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論體係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對價值本質的理解還存在分歧。分析價值理論發展史可以看出,狹義的價值哲學出現於19世紀後期,新康德主義建立了一種以價值概念為中心的哲學,在此之前“價值”一詞主要是一個經濟學概念。馬克思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哲學的“價值”概念,但在其成熟的著作《資本論》中有一套完整的價值理論體係。《資本論》涉及的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理論有助於我們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價值思想。列寧曾說過,《資本論》是大寫的邏輯。也就是說《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也是一部哲學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發展中的革命變革。提出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本質所在。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係的基礎、核心。在《資本論》這部巨著裏,馬克思從實踐思維方式出發論述的價值範疇為我們把握哲學價值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論指導。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是《資本論》中的三個基本價值概念。實際經濟生活中勞動過程應是在先的現象,產品作為勞動的結果是繼後的現象。商品作為勞動的產物以靜態的形式展現在人的麵前;商品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具有使用價值,還可供人們交換之用具有交換價值,這兩個方麵都隻是現象形態。科學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現象上,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價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內在固有的性質,所以馬克思透過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表象把價值視為商品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反對用表麵的“有用性”來概括對象性存在的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曾指出:“工業的曆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打開了的書本,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麵前的人的心理學;迄今人們從來沒有聯係著人的本質,而總是僅僅從表麵的有用性的角度,來理解這部心理學。”僅僅從有形有狀的實物角度看,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水準和高度,隻是舊唯物主義的水平。目前我國一些學者僅僅從使用價值即物為人而存在的意義上來界定哲學的價值概念,這無疑是和馬克思關於聯係人的本質來理解價值的思想是相悖的。僅僅通過使用價值概念抽象提升出哲學價值概念,使我們看不到人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聯係人的本質來理解價值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為指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有目的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即人們實際地變革對象的活動。馬克思認為大自然的事事物物都具有對象性,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隻有在互相印證、互相規定的對象性關係中才能存在。但人與世界的感性對象性關係不同於物與物之間的對象性關係。人與世界的感性對象性關係既不是一種靜態的關係,也不是一種直接的或直線的關係,而是呈現為一種否定之否定的動態活動過程。一方麵,人與對象的感性對象性關係直接表現為感性對象化活動,表現為人的本質中包含的對象性力量向著外部對象的投射。這是第一次否定,可理解為人的“自我”否定。另一方麵,人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外化到對象上麵或改造對象的目的是為了占有並享受對象,使對象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這是第二次否定,亦即使對象化除去了的人的本質力量重新被人收歸已有。因此,人與對象的感性對象性關係就是人的對象化和揚棄對象化的活動,是由人到物和物反作用於人的雙向對象性關係。人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雙向過程和雙向關係正是一個創造價值、享用和占有價值的過程。因此人們創造價值、實現價值不是外在於人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而是滲透於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之中的。實踐是價值的基礎,價值依賴於實踐。實踐思維方式是超越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從“關係”的獨特視角認識和把握世界。用這種思維方式把握價值的一般概念,價值首先應該是“關係”範疇,而不是實體範疇;價值反映的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之間內在的能動關係,而不是價值客體與價值主體的靜態的單向度的意義關係。用這種思維方式來理解哲學價值,價值研究中的一些困惑不解之迷也會一一得到化解。實踐思維方式是以人為主體和中心、通過人並為了人的主體性思維方式。用這種思維方式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價值概念,就是要考慮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對象性存在與人的本質聯係。價值就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及其產物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在實踐論理論範式內人無處不在,以人為本就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歸宿。

第一,人是價值的源泉。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以及對象的主體化——對象化的揚棄,是價值的源泉。第二,人是價值的本質。實踐是價值的存在方式,實踐也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人與實踐是直接統一的,人即價值。價值是人通過自己的活動而使對象對於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肯定,不能僅僅把價值歸結為能夠滿足人的肉體需要的效用。第三,人是最高的價值。因為人是價值的源泉,所以人本身成為最高價值,是一切價值中最高的價值。第四,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是價值發展的終極目標。在所有的價值中人是最高價值,所以人的價值發展的最高目標也就是價值發展的終極目標。人的價值的發展即人的能力的發展。隨著實踐的愈益發展,人的本質力量也愈益發展,人創造價值和享受價值的能力也就愈益發展,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價值世界的最高境界。第五,最廣大人民群眾是最根本的價值主體。現實的人是具體的社會的人。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性的活動。實踐從來就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最廣大人民群眾既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價值的主體;既是價值創造的主體,也是價值評價和合理地占有、享用價值的主體。

二、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係的基本價值內核

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有三種,即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和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人們從事的社會主義運動屬於變革社會的實踐。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價值觀的理解,社會主義價值貫穿於社會主義實踐的全過程,社會主義價值既是社會主義運動的起點,也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結果。社會主義從思潮到運動,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勝利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從高潮到低潮,從曲折發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枝獨秀,這是一幅全圖景式的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實踐畫卷。這幅雄偉畫卷的點睛之處就是社會主義價值。社會主義是什麼或什麼是社會主義,這一直是追求社會主義價值的人們苦苦思索的問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也就是要給社會主義下一個定義,即以概念的形式反映社會主義本身固有的內部聯係或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豐富實踐,使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矛盾運動的規律成為可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全麵、係統的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本身包含著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價值的回答,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思想是這一理論體係及其每個組成部分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

1、人民本位是鄧小平理論的鮮明價值取向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科學地比較係統地回答了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這一理論,不僅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中國人民具有最高價值,而且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設也具有重大曆史貢獻。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突出貢獻在於科學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和社會主義的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