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等“用工荒”了,才想起農民工(1 / 1)

卷首語

作者:李肖容

這段時間,農民工成了“香餑餑”。東南、華南等地的企業帶著“高薪”、開著大巴,長途跋涉奔赴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迎接農民工。而在這些勞務輸出大省,政府和企業出台多重措施“挽留”農民工。據說,西部重慶的官員更是肩負重任:“設法把那些回家過年的農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事實上,就在我上班的大門口那些早點鋪裏,因為服務員回家過年,導致節後上班時,家家關門閉戶,想吃早點成了一種奢望。

雖然委屈了肚子,但我還是暗自高興。我的意思是:就是應該多讓城市人體驗一下沒有農民工帶來的不便。

一直以來,城市一些用工單位,總是把農民工當作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對象,他們並不珍惜農民工存在的價值,拖欠工資、同工不同酬、子女上學難、勞動環境差等歧視、排斥、壓榨農民工的現象時有發生,更有甚者,有人試圖以立法的形式驅逐他們,如此不厚道,豈不太傷農民工兄弟的心!

如今,想吃點新鮮蔬菜,菜場關著門;想到樓下吃盆酸菜魚,餐館關著門;想去剪剪頭發,理發店關著門;想去印盒名片,複印店也關著門!……這才驚呼:“沒有農民工,處處不方便,城市確實離不開他們”。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所謂大巴接送,所謂“挽留”,是不是正好凸顯出當初的虧欠和虛偽?

“用工荒”的實質是“權益荒”。拋妻別子、遠離它鄉還不是想多賺幾個錢使日子過得更舒坦。大巴接送隻是一時,真正需要做到的,是農民工各項權益的落實到位。那些員工權益有保障的企業根本就不愁招不到人,從一個側麵也說明了權益維護的重要性。至於政府部門的挽留,仿佛隻是一個噱頭,在市場經濟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感情並非嘴巴上的空頭支票,用人單位千萬不要天真地把“用工荒”隻是當做節後招聘的“陣痛”,不要“人入彀中”就“翻臉不認人”。既然“神馬都是浮雲”,如果沒有權益的維護和發展作支撐,任何形式的“以情留人”早晚都是傳說。

權益的維護絕不僅僅隻是幹活拿錢、漲漲工資那麼簡單,安全的環境、可靠的保障、子女的入學、父母的養老、一視同仁的眼光……方方麵麵的等同和關愛,才應是他們的真實訴求。當然,解決這些問題絕非隻靠用工單位的一己之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隨著生育高峰的結束,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將會越來越嚴重。換句話說,從沿海到中西部的“用工荒”是遲早的,是勢不可擋的大趨勢,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國家要看到這一點,企業更要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政府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民工,從細微之處關心農民工;企業更應懂得並學會尊重農民工。

另一方麵,農民工也要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現在用工市場上,從來不缺高學曆者,缺的是真正的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要攬“瓷器活”,就得有“金剛鑽”。

隻有在用人單位和農民工之間形成良性規範的用工環境,“用工荒”才不至於年年發生。